“泽连斯基站起来了”,但站到哪儿去,是个问题。 自从特朗普把“特普会”定在15日的阿拉斯加,话题瞬间灼热。安克雷奇这地方,本就带着历史的隐喻——1867年之前是俄国地界,后来700万美元转手给美国;如今两家再次在此谈判,像把旧账拿到当面翻。外界最爱问的那个问题也来了:乌克兰呢?扮演什么角色——主角?替身?还是干脆不在场? 答案很直接:这回大概率没乌克兰的位置。普京早给过台词——“条件合适再见泽连斯基”;翻译过来就是:现在不合适。特朗普团队则补上一刀:普京不必同泽连斯基会面。形式上礼貌,实质上撇清。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听起来刺耳,用在今天的基辅,不偏不倚。 俄方的停战底线从未改过:乌东四地。特朗普的调门也越来越直白:不接受“领土交易”的说法,自己“非常、非常强烈地反对”。意思放桌面上——要的是“某种范围的换地”,不是绕着走的文字游戏。泽连斯基的反应很快,搬出宪法第73条:边界调整必须全民公投。法条一亮,等于给任何“先签了再说”的安排压上闸。就算特朗普在桌上替乌克兰签了字,过不了公投那一关,也是废纸。更别忘了,战争三年,民意已被磨到骨头:盖洛普的民调显示,为了尽快和平而愿在领土上妥协的比例升到38%,两年翻倍——这不是支持“割地光荣”,是苦撑太久的现实反弹。 战场层面,更残酷。俄军在东线稳步推线,靠火力与消耗压迫,“地图学胜利”每周几平方公里地啃;乌军空袭、破袭不断,能拖,难扭转。兵员短、炮弹紧、财政漏,靠欧盟续命。欧洲也撑得喘:能源、通胀、选举周期,连连拽后脚。美国呢?特朗普的算盘一清二楚:兑现“24小时结束战争”的竞选口号(哪怕已经过去一百多个24小时),抽身乌克兰,把精力与军费往更优先的方向倾斜——对华竞争。顺带再试一次“拉俄制华”,给中俄之间楔点缝。制裁是一根棒,谈判是一块枣;两手都用。 这场会谈如果真想落地,注定踩两条雷:其一,领土安排要写成文字;其二,北约问题要有时限。俄方要政治确定性:顿巴斯不可逆,乌克兰不入约、非军事化有个框。美方要可售卖性:停火、撤离部分地区、欧洲少掏钱、美军不下场。泽连斯基要国内能交账:法律不被撕裂,政权不被舆论掀翻。三边里,任何一边退多一步,都有“政坛自杀”的风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泽连斯基这次“站起来了”——用宪法把门顶上,用“不得割地”的姿态争取筹码。但姿态不是实力。现实里他面临三重挤压: 一是“被外包”的发言权。阿拉斯加的椅子上没他,能否旁听都要看别人脸色。 二是“被透支”的战争力。兵源、工业、财政三条曲线向下,靠盟友输血,但盟友的耐心也在计时。 三是“被绑架”的民意。公投是底线,但民众对“尽快停火”的忍耐线在后移。任何方案,都要在情绪与法条之间找缝走钢丝。 至于会谈的剧本,大致就两个版本—— 版本A:不欢而散。俄方坚持四地政治确定性与乌不入约,美方拿不出能过基辅与布鲁塞尔那一关的文字;双方互甩“对方不诚意”,战场继续,俄军打给谈判看,欧美改走“低成本、可循环”的援乌模式。泽连斯基保住了“绝不让步”的旗帜,但地图可能继续被改色。 版本B:强行落地。特朗普给出“冻结现状+阶段性撤离部分地区+北约门口设期限”的组合拳,普京拿到关键政治收益,美方拿到停火与国内交代。剩下的麻烦,全压回基辅——你去公投,你去解释,你去扛舆论。欧盟继续当埋单人,换来一个“不稳定停火”。俄方则把军工扩大化,等下一段时间窗口。 哪种更像?看三件小动作:一是阿拉斯加前后的炮火密度。如果真有停火意愿,战线火力会明显降档;反之,就是“谈判伴奏”。二是美方对北约口径的形容词——“暂缓”“冻结”“不邀请”差一词,政治效应天差地别。三是克里姆林宫文件里的地名表述,是“承认”“保留”“撤离”,还是“暂行控制”。动词决定命运。 无论结果如何,乌克兰都在付清代价:地上的,是领土与城市;天上的,是议题与话语权。特朗普要的是一个能对选民朗读的停火故事;普京要的是一个能在国内树碑的战略结果;欧洲要的是少一点天然气账单与难民压力。只有基辅,既要法律不破,又要防线不退,还要盟友不散——这道题,恐怕比任何一场战役都难。 所以,是的,泽连斯基站起来了。但会场的门,未必为他开;战场的风,也未必等他停。真正决定这场局的,仍是地图上那条不断被擦写的线,以及谁有能力把它写成黑字。剩下的热闹,都只是背景音。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泽连斯基:尚未收到特朗普再次会晤邀请-央视网 》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声明特朗普说“我非常、非常强烈地反对泽连斯基拒绝向俄罗斯
【1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