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阿拉斯加开场。特朗普和普京坐一张桌,外面一圈人摁着情绪看戏。被挡在门外的乌克兰,这才想起向北京招手:能不能发个声,把我们拉回到场内? 戏码并不复杂。特朗普要的是“我能谈”、普京要的是“我能守”,两边都在台前台后加砝码:军演、通告、放风,一个都不少。欧洲一边自述焦虑,一边发现自己连出场顺序都排不上。真正焦虑的,是基辅——眼看着美俄直连,自己却连旁听证都拿不到。 于是,乌通社在北京的记者会上抛了个问:乌欧被排除在外,美俄谈成了算不算数,公不公平?林剑的回合用两句话切了重点——“乐见美俄保持接触,推动危机政治解决”,同时“期待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适时参与相关进程”。不抬轿,不拆台;不站队,也不装聋。意思很简单:谁要谈,谈;但想一纸定天下,别忘了还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 这番话,既是态度,也是提醒。过去几年,基辅对北京的记忆选择性很强:跟风编造“中国军援俄罗斯”“雇佣兵上前线”的故事;个别议员跑去台湾刷存在感,还硬把两岸问题往俄乌冲突上套。轮到被排除时,又想起中国的“公正”和“影响力”。把中国当按钮按,需要时呼叫,不需要时消音——这套操作,在北京行不通。 阿拉斯加这桌,注定是“试探性”的。特朗普要“看两分钟就知道能不能谈”,说得轻巧,却绕不开三道坎:战线怎么冻、制裁怎么松、谁来担保。普京不可能带着空白底线飞过来,战场上的推进和节奏控制,本身就是谈判筹码。欧洲嘴上要强硬,手里却没牌;乌克兰想上桌,先得补回失掉的信誉——这不是一句“公平”能解决的。 北京的辞令看似克制,分量不轻。把“接触”与“政治解决”并列,是在鼓励降温;把“当事方”“利益攸关方”点名,是在给程序兜底。中国不做剧透,不写剧本,但会盯住底线:不升温,不扩散,不搞阵营化。谁想私下盖章、让别人买单,别指望中国当背书人。 对乌克兰来说,真正的难题不在阿拉斯加,而在基辅:你要什么样的和平?靠谁执行?付出什么代价?过去靠高调和道德借势,如今到了拿实际筹码说话的时候。把与中国的关系从“临时抱佛脚”改成“长期可预期”,把对华表态从“随风摇摆”改成“自我约束”,才有资格谈“公道”。靠喊,是换不来座位的。 对欧洲,话也不必说太满。支持乌克兰是一个层面,接受被边缘化又是另一个层面。真要反对“大国包办”,就该把资源、风险与话语统一起来,而不是把期待外包给华盛顿、把质疑转发给媒体。 至于华盛顿,不妨承认一个现实:你可以拥抱“交易型外交”,但别指望别人替你擦所有后果。俄乌冲突不是零件店,拧几颗螺丝就能停机;当事方的痛点、邻国的安全焦虑、金融与能源的联动效应,任何一项都不止“120秒结论”。 这场会面,最可能的结果不是“终局”,而是“试卷”。谁把问题抛回多边场域,谁就延长了博弈的时间;谁想一锤定音,就会在执行阶段四处冒烟。北京会继续做该做的:压冲突、护通道、稳预期。别指望它替哪方站台,也别期待它对不公平的程序背书。 最后说回基辅:把“求助”改成“建设”,把“情绪”换成“信用”。当你真正尊重那些你曾经消耗过的关系,你才会在下一轮谈判里拥有名字、而不是代号。阿拉斯加的门会打开,但门后的椅子不是靠喊来的。谁先用完时间、士气、现金流,谁先低头——规则一向如此。 参考资料:《 2025年5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据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可能要代替普京,去美国和特朗普在阿拉斯加谈判,普京是否察觉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