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吃饱撑的!”四川,女子出站时,发现高铁工作人员在站台抽烟,她果断拿出手机,偷偷拍下这一幕,然后就打电话举报,对方违反了禁止抽烟的规定,本以为对方会被处罚,结果,12306回应:站台空间开放,没有明确不让抽烟! 信源:中安在线——女子投诉工作人员站台抽烟,希望站台也禁止吸烟,12306:站台空间开放,没明确不让抽 在四川某站,一名女子看到身穿铁路制服的工作人员在露天站台吸烟,烟味让她感到不适。她拿出手机,拍下视频,随后拨通了12306的投诉电话。她没想到,这个维护自身权益的举动,会掀起一场最终吞噬她自己的风暴。 她说站台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不应该带头吸烟,同时还希望高铁站台能全面禁烟。这个诉求听起来合情合理,但12306客服的回应很官方,既无法确认员工是否在岗,也明确表示了目前没有在露天站台上禁烟的规定。其实对于那些有烟瘾的人来说,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旅客朋友,列车上禁止吸烟,好不容易捱到了站点,能下来抽两口过过瘾,也能理解。 同时《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只规定了动车组列车内禁止吸烟,对站台却只字未提。这导致了各地高铁站管理上的混乱,有的站台公然设置吸烟垃圾箱,默许这种行为;有的站台则挂着“请勿吸烟”的标语,却无人执行。 这让争论双方都觉得自己站在了有理的一边。吸烟者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投诉者则认为在人流密集、有老有幼的公共空间,吸烟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冒犯。最初的讨论,就在这种无法弥合的分歧中展开。 当这名女子将视频和投诉录音发布到网上后,事情迅速脱离了轨道。网络空间并没有成为解决问题的辩论场,反而成了一个审判席。舆论的焦点,以惊人的速度从“站台该不该禁烟”的公共议题,转移到“这个女人到底是谁”的个人身份上。 很快,就有人发现她是一名“性别研究”领域的博主。这个标签瞬间点燃了许多人的敌意。她过往的一些言论,比如曾投诉过卫生间不友好的提示语,被当作“黑料”四处传播,用以证明她是一个“小题大做”、“故意挑事”的人。 对她动机的污名化,彻底消解了她此次投诉行为的公共价值。再也没有人关心站台禁烟是否必要,人们只热衷于给她贴上“博眼球”、“挑起对立”的标签。这场针对公共规则的讨论,就这样被成功劫持,变成了一场针对个人的身份审判。 攻击很快从动机滑向了更不堪的人身羞辱。她的长相被曝光,被评价为“傅首尔长相”,这个词被用来暗示她强势、咄咄逼人。于是潮水般的谩骂涌向她的社交账号,一个原本试图讲道理的人,被彻底淹没在非理性的情绪宣泄里。 她最初的行为,无论是致电官方渠道还是诉诸网络舆论,都是一个公民尝试参与公共治理的正常路径。这本应是一个维权的跳板,却在她被“人肉”搜索的那一刻,变成了吞噬她的流沙。网络赋予了无数匿名者裁判与行刑的权力,他们享受着群体狂欢带来的道德优越感,轻易地给一个人定了罪。 《礼记》告诫“毋剿说,毋雷同”,提醒人们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从附和。可当网络暴力能轻易让一个讲道理的人闭嘴时,我们离那种不问是非、只看立场的环境又近了一步。 站台上的烟雾终将散去,但网络暴力留下的阴霾却久久不散。这场风波警示我们,捍卫一个能容纳不同声音的理性社会,远比想象中更脆弱。我们需要更清晰的公共规则,但更需要的,是警惕并约束那股能轻易让讨论脱轨、让发声者沉默的破坏性力量。或许在一些时候大家互相理解一下,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好,不是吗? 所以当下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出现时,我们是否会想起这个故事,然后选择沉默呢?
有位博主举报了高铁站工作人员在站台抽烟,可客服却回复“开阔地方可以抽”,博主当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