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中将周磐被俘,因罪大恶极,被判死刑,为了活命,周磐语出惊人:“别杀我,我有一件国宝级文物要献给国家!” 可在他即将被判死刑之际,他突然提出自己手中拥有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商代青铜器皿方罍的器盖,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迅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也让他暂时逃过了死刑。 几千年来,皿方罍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贵瑰宝,它的器盖和器身曾在上世纪20年代被人为分离,一度流失海外,成为无法回归的遗憾。 这件几乎失落的文物随着周磐的“献宝”,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和追寻,1925年,周磐率领部队进驻湖南桃源。 那时,他已经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并且对古董和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在那时,他听到了一个关于皿方罍的故事。 原来,皿方罍的器身早在1919年被一位农民挖掘出来,随后被古董商石瑜璋收购,器身在市场上流通一段时间后,被卖到了海外。 至于器盖,它被当地的学校校长钟逢雨保管,但却并未公开流通,周磐听说后心生贪欲,决定要把这件无价之宝据为己有,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他迫使钟逢雨交出了那件青铜器的器盖。 尽管钟逢雨明知这件器盖的价值远超周磐所出价的5000银元,但在威胁之下,他不得不将器盖交给了周磐。 从那时起,皿方罍的器盖就成了周磐的私人收藏,成为了他权力象征的一部分,直至1950年,他因战败被俘,开始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审判。 当他站在刑场前,心知自己无路可逃时,一种求生本能驱使他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他提出要献出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作为交换他命运的筹码。 当周磐提出自己手中藏有国宝时,审判官们并未立刻相信,毕竟,周磐一直以其残暴的形象示人,谁也没想到他会在最后时刻提出这种要求。 就在所有人怀疑时,周磐明确说出了皿方罍器盖的尺寸与铭文,他甚至还能够描述器盖的藏匿地点,此时,所有人的目光开始转向这位曾经的军阀,皿方罍的秘密仿佛变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在周磐的指引下,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始前往他所描述的地点进行搜索,周磐带领他们前往湖南桃源的一个偏远地区,指认了一个曾经藏匿文物的地方。 当工作人员们按着他的描述,开始仔细检查周围的环境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件绝世珍宝:皿方罍的器盖,几乎与他所描述的一模一样,器盖的存在让文物专家们惊讶不已。 此时,周磐的“献宝”似乎为自己争取了一线生机,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将皿方罍器盖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进行保管。 虽然皿方罍的器盖已然回归,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不过是周磐用来保命的手段,凭借着这件宝物,他暂时逃脱了死刑的命运,但他的罪行依然是无法抹去的。 周磐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自己所犯下的恶行,但历史并不会因此宽恕他,尽管周磐通过献出皿方罍器盖争取了暂时的自由,但最终,他还是未能逃脱死刑的命运。 在1952年,经过再审,法院确认皿方罍器盖的归属并无任何疑问,但他掠夺文物的事实仍然无法改变,周磐的罪行远远超过了这件国宝所能带来的任何救赎,最终,他被依法枪决。 直到20世纪下半叶,专家们才开始追查皿方罍器身的流向,从最初的私人买卖,到流亡海外,皿方罍的命运颠沛流离。 器身在经历了无数易主之后,终于在2014年,以2000万美元的高价成功回到中国,与器盖拼接在一起,完成了93年未曾圆满的历史。 这一过程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更是国家对历史遗物珍视与捍卫的体现,皿方罍的归属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归还,它象征着一个民族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周磐试图通过文物换命,但最终无法逃脱历史的审判,成为了一个警示:文化遗产不能成为个人权力和私欲的工具,它们属于每一个民族,属于全体人民。 皿方罍的故事,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文化遗失的痛楚,可最终它的回归代表了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与文化的尊重。 周磐的命运警示人们:文物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不应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件国宝经历了流离失所、掠夺与遗弃,但最终还是在国家的保护下重回故土,成为了不朽的象征。 (主要信源:红网:完罍归湘十周年②|皿方罍身盖合一的百年“回家路”)
2007年,加拿大华裔袁女士找到专家,说自家有两册嘉靖年间的《永乐大典》,希望帮
【33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