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晚年回忆长征时说过一句掏心窝的话:"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打鼓新场,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半夜提马灯来找我,让我暂缓发命令。要是当时没他这盏马灯,红军就走不出死局!" 1935年3月,中央红军正在经历长途跋涉后的一次短暂休整,大多数指挥官和士兵都在为即将来临的战斗做准备,可毛主席却感到了不安。 就在所有人认为即将进攻的鼓新场是唯一的选择时,毛主席却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疑虑,整个红军已经在长途跋涉和激烈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与物资,现在决定进攻鼓新场,几乎等于将红军推向一个死局。 这一切的决策表面上看似清晰明确,但其中隐藏的风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与评估,就在众人一致通过了这一计划时,毛主席内心的矛盾却愈加强烈。 他无法忽视战争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敌人的防御工事、红军的疲惫、战斗物资的匮乏,每一项都让毛主席感到极大的不安。 众人在会议上做出了决定,但这一决定并没有考虑到一些最关键的因素,毛主席对这一决策并不认同,甚至在心底充满了疑虑。 红军的指挥官们虽然同意进攻鼓新场,但毛主席对这一行动的不可行性感到深深的不安,他知道,如果硬拼鼓新场,红军将会面临严重的损失,敌人的援军很可能在红军陷入困境时赶到,从而使红军陷入被包围的绝境。 经过会议的讨论,毛主席并未改变立场,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反对意见并未被采纳,夜幕降临,红军指挥官们各自回到营地,准备迎接第二天的战斗,但毛主席依旧无法平静,他对局势的判断早已不再信任。 战争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变数,而这一次,毛主席决定不能让自己仅仅依赖集体决策来决定红军的命运。 毛主席感到自己有责任站出来,改变即将发生的局面,无论在战斗中多少人支持他,最终决定权仍在于自己。 他清楚自己的军事眼光能够救红军于危难之间,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红军未来生死存亡的选择,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红军误入死地。 毛主席没有急于提出反对意见,而是选择深入思考,他回到营地的帐篷里,心中反复推敲进攻计划的可行性与后果。 越是思考,越是觉得这场战斗不值得冒如此大的风险,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毛主席决定采取行动,不再依赖集体的意见,而是亲自去找周总理,向他提出自己的见解。 周总理是毛主席在党内重要的合作伙伴,毛主席深知周总理在关键时刻的支持和判断对红军至关重要。 毛主席提着一盏马灯,走向周总理的住所,他没有急于讨论问题,而是静静地等待周总理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 毛主席虽然知道这次行动可能会改变整个战局,但他并不急于向其他人解释,因为他相信经过周总理的支持,新的决策将会变得更有力量和影响。 当周总理接过毛主席递过来的马灯时,毛主席简短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提出,当前的进攻计划存在重大的隐患,红军不应草率行动,而应该重新考虑部署。 通过详细分析敌情和红军现有的战斗力,毛主席认为鼓新场的防守工事严密,敌人的援军很快会赶到,红军将在不利的局势下陷入死局。 毛主席的直觉告诉他,红军此时最需要的是战略上的冷静,而不是盲目的冒险,毛主席提出要改变原计划,放缓进攻的节奏,让红军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同时争取敌人犯错,创造有利的战斗时机。 周总理听后迅速明白毛主席的意图,他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决策,而是关乎革命成败的重大选择。 于是,周总理决定与毛主席共同讨论这一问题,并支持毛主席提出的改变计划,两人的决策最终说服了其他领导成员,最终打破了原定的军事部署。 通过毛主席的坚持与周总理的支持,红军的战略发生了转变,毛主席所提的调整措施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并最终改变了红军的命运。 在随后的数日内,毛主席的预判得到了证实,敌军果然在错误的地点集中力量准备进攻,红军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遭遇战。 毛主席的军事才能不仅仅体现在大规模战役的指挥上,更表现在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敌情变化的敏锐判断。 他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果断决策,什么时候又该保持冷静与谨慎,这一深夜的决定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可能的惨败,也为长征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如果没有毛主席当时的深思熟虑与果断行动,红军可能会因为过早发起进攻而陷入敌人的围困,整个局势可能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局面。 毛主席的决策不仅保全了红军的生命力,也为红军提供了继续行进的动力,毛主席通过这次决策,展示了他在军事上的非凡眼光和卓越领导才能,这使得他在党内外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也为红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周总理晚年回忆长征时说过一句掏心窝的话:"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打鼓新场,但毛主席回去
岁月解读师
2025-08-28 11:19:43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