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

尔说娱乐 2025-08-29 12:16:44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年时期的雕像有痣不妥,应予以去除。”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落成后,有位细心的市民给市长信箱写了封信。 这位老先生戴着老花镜,用毛笔在信纸上工工整整地写道: "主席年轻时的照片我看过不少,1927年以前的影像里,下巴上确实没有那颗痣。" 信纸末尾还特意附上了几张黑白照片的复印件,都是他多年来收集的珍贵史料。 这位退休历史教师还在信中详细列出了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甚至标注了每张照片的档案馆编号。 要说这颗痣的来历,得从1935年说起。 那时红军正过草地,毛主席在一次急行军中被树枝划伤了下巴。 卫生员用仅有的碘酒简单处理后,毛主席又继续赶路。 由于缺医少药,这个伤口后来慢慢愈合,却留下了一个小肉粒。 据当年警卫员的回忆录记载,毛主席曾开玩笑说: "这是长征留给我的纪念章。" 没想到这个"纪念章"后来成了全国人民熟悉的标志。 这段往事被记录在中央档案馆的《长征日记》里,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雕塑作者黎明教授为这颗痣纠结了整整三个月。 他在广州的工作室里摆了十几个小样,有的有痣,有的没痣。 每天清晨,他都要把这些小样摆在阳光下仔细端详。 最后是毛主席儿媳邵华将军的一席话让他下了决心: "老百姓心中的主席形象,是包含着这颗痣的。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尊重人民感情。" 这个决定过程被详细记录在《雕塑创作笔记》中,现在这些笔记都陈列在橘子洲头的纪念馆里。 这座雕像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个奇迹。 黎明教授带领团队走访了全国各地的毛泽东纪念馆,测量了主席各个时期的身体数据。 他们发现主席年轻时身高1.83米,但许多旧照片因为拍摄角度问题显得矮小。 最终确定的雕像高度32米,正好对应主席1925年时的年龄。 雕塑用的8000多块花岗岩全部来自福建山区,每块石料都经过三次筛选。 采石工人听说这些石头是用来塑造主席雕像的,都自发地加班加点,确保每块石料都完美无瑕。 2009年雕像落成典礼上,出现了感人一幕。 毛主席的曾孙毛东东穿着小中山装,踮着脚想要触摸曾祖父的雕像基座。 5岁的孩子还不太明白这座雕像的意义,但他用稚嫩的嗓音背诵《沁园春·长沙》时,现场许多老同志都湿了眼眶。 有个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坐着轮椅来到现场,颤抖着手向雕像敬了个军礼。 这些珍贵的场景都被长沙电视台完整记录,成为重要的历史影像资料。 如今这座雕像已经成为长沙的文化地标。 每天清晨都有市民来此晨练,傍晚时分游客纷纷在此合影。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游客都会不自觉地去摸自己的下巴,仿佛在感受那个特殊的历史印记。 雕像脚下的展馆里,陈列着雕像创作过程的详细资料,其中就包括那位市民的来信和官方的回复函。 展馆的留言簿上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感想,有学生写道: "站在雕像前,仿佛听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追问。" 艺术与历史的对话从来都是这么微妙。 就像岳麓山管理局回信里说的: "'励痣'青年就是要激励当代年轻人立志报国。" 这座雕像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每个站在雕像前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激情,这或许就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橘子洲毛泽东雕塑"永定红" 儿媳建议加"一颗痣")

0 阅读:0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