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每个月能拿到4000卢布的退休金,几年后贬值到不足两美元,眼瞅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考虑到自己在西方国家还有点名气,于是带着孙子,一块儿到了“德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7年深秋的柏林,残存的混凝土墙体在暮色中投下长长的阴影。 一辆黑色老式轿车缓缓停在柏林墙遗址前,车窗缓缓摇下,露出戈尔巴乔夫布满皱纹的侧脸。 他深邃的目光凝视着斑驳的墙体,手边那只路易威登Monogram手提包在夕阳下泛着暗光。 这个充满历史隐喻的画面,成为当年最具争议的广告之一。 广告拍摄当天的细节至今仍被业界津津乐味。 据现场工作人员回忆,戈尔巴乔夫坚持要穿那件熟悉的深灰色西装,领带特意选择了苏联国旗的红色。 拍摄间隙,他独自站在墙体前沉思良久,手指轻轻抚过混凝土表面的涂鸦。 当导演询问是否需要休息时,他摆摆手说: "让我再待会儿,这里埋葬着太多往事。" 更令人意外的是,他主动要求重拍多个镜头,对光影角度提出专业意见,仿佛仍在指挥国家大事。 这条广告在西方媒体引发热烈反响。 《泰晤士报》文化版用整版篇幅分析广告中的历史符号,称其为"后现代主义政治叙事的杰作"。 但俄罗斯《真理报》则尖锐批评道: "曾经的红色领袖如今为资本主义奢侈品站台,这是对历史的嘲弄。" 广告播出后,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收到大量来信,有老共产党员的谴责信,也有年轻商人的赞助邀请。 据基金会工作人员透露,戈尔巴乔夫曾对着这些信件苦笑道: "这就是改革的代价。" 从权力巅峰跌落之后,戈尔巴乔夫的晚年生活颇为坎坷。 1991年那个寒冷的圣诞夜,当他签署辞职文件时,钢笔在纸上留下颤抖的墨迹。 据他的助手回忆,离开克里姆林宫时,戈尔巴乔夫只带走了个人物品和那副著名的金边眼镜。 最初约定的4000卢布退休金,在俄罗斯经济崩溃后变得一文不值。 最困难时,他的基金会办公室甚至无力支付取暖费,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寒冬中裹着毛毯办公。 为了维持生计,这位曾经的超级大国领导人不得不放下身段。 他的回忆录《孤独相伴》写作过程异常艰辛,经常在深夜对着录音机喃喃自语。 1997年拍摄必胜客广告时,他反复询问导演: "这样拿披萨的姿势是否得体?" 在片场,他会细心整理领带,保持着昔日的仪态尊严。 这些广告收入大部分都投入了基金会,用于支持他晚年致力推动的民主改革研究。 2018年红场阅兵那天,87岁的戈尔巴乔夫穿着熨烫平整的西装,胸前端正地别着所有勋章。 当受阅部队迈着整齐步伐经过时,他混浊的双眼突然泛起泪光。 站在他身边的安全人员注意到,老人干枯的手指在微微颤抖,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观礼结束后,他坚持要步行离开,蹒跚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莫斯科的暮色中。 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那一刻,我看到了两个俄罗斯:一个在行进,一个在沉思。" 2022年8月30日,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病房窗外正下着细雨,他的床头还放着未完成的回忆录手稿。 据护士回忆,临终前他一直在喃喃自语: "改革...继续..." 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人惊讶地发现,他的棺木旁摆放着那副著名的金边眼镜和一本《改革与新思维》。 作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他的一生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巨变与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 他的墓碑上只简单刻着名字和生卒年月,仿佛暗示着历史自有公断。 主要信源:(搜狐——戈尔巴乔夫拍摄LV广告的背后)
近百年来,世界上最强大的人是谁呢?既不是希特勒,也不是罗斯福,而是前苏联的领导人
【7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