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不见麻雀的尸体?一位70岁的护林员告诉我,麻雀的平均寿命在3-6年之间,令人奇怪的是,麻雀虽然到处可见,但它们的尸体却很少被人看到,自己工作了50年多只见过几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麻雀是咱们生活里最常见的鸟,走在小区草地、电线杆底下,总能瞥见一群灰扑扑的小身影蹦蹦跳跳,它们个头不大,十三四厘米长,重量和鸡蛋差不多,却分布极广,全球都有踪迹,在中国更是数量庞大。 看着它们随处可见,叫声吵吵闹闹,可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麻雀寿命一般就三到六年,但我们几乎看不见它们的尸体,好像一到生命尽头,就凭空消失了一样。 要弄明白这个现象,得从麻雀的生存环境说起,它们的生命本就短暂,真正能活到五年的麻雀已经算是“老寿星”。 在自然界里,大部分小麻雀在出壳后的头一年就会被淘汰,一万颗蛋里,孵出来的雏鸟勉强能活到第二年的,不到三百只,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麻雀在还没长大之前,就已经死在路上。 天敌是第一道考验,猫、黄鼠狼、蛇,还有天空中的鹰和伯劳鸟,随时都可能把它们叼走,捕食者在食用或叼走猎物时,几乎不会留下痕迹,自然就不容易被人类发现。 除了天敌,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削弱麻雀的生存机会,冬季寒风凛冽,它们缩在角落里取暖,一旦支撑不住,往往会选择躲进墙缝、树洞或者厚厚的落叶下安静死去。 这些地方本就隐蔽,加上羽毛的颜色与枯叶、泥土接近,人经过时很难分辨出来,到了夏季,高温和暴雨也会让它们的身体迅速腐烂。 昆虫和微生物的分解效率极高,蚂蚁、甲虫甚至在几个小时内就能把尸体啃得七零八落,土壤里的细菌和真菌会在短时间里把有机物转化成养分,麻雀的身体小,骨架脆弱,几天时间就能彻底融进环境里。 城市生活又给麻雀带来新的麻烦,过去的土坯房、瓦房给它们提供了大量筑巢的空间,墙缝、屋檐都是天然的家,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和玻璃,光滑的表面让它们没法找到合适的安身之处。 统计显示,城市建筑立面平整化让巢穴数量减少了七成,无处可去的麻雀只好挤在空调外机、雨棚下过冬。 这样的环境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它们很可能在角落里冻死,而尸体也就被隐藏得更深,即使死在街道上,清晨的环卫工人打扫时也会很快清理干净,人们自然难以看到。 食物的变化同样影响麻雀的生存,农田里的草籽是它们的重要口粮,但随着除草剂的大量使用,食物被破坏,杀虫剂也让本该是食物的昆虫带上了毒性。 研究发现,吃了被污染食物的麻雀,下的蛋会变得脆弱,孵化成功率大幅下降,这些都让麻雀在出生不久就失去了延续生命的机会。 人们可能偶尔会在田里发现几只死麻雀,但数量和它们庞大的种群相比,几乎可以忽略。 除了自然因素,城市里流浪猫的捕杀也在不断消耗麻雀的数量,有研究记录过,一个小区二十只野猫,一年能抓七百多只麻雀。 很多时候这些猫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出于天性玩弄后丢下,尸体要么被拖进草丛,要么在夜里就被别的动物清理掉,第二天人们就再也看不到,即使没有猫,乌鸦、老鼠等小型动物也会利用这些“现成的食物”。 有人可能会疑惑,即使死亡率高,为什么几乎没见过麻雀尸体?这其实是自然界高效循环的结果,小麻雀一旦倒下,空气中的细菌、地面上的昆虫都会第一时间赶来。 夏天可能一两天就被清理干净,冬天速度慢一些,但也不会拖很久,对人类来说,真正能遇到麻雀尸体的几率极低。 即便遇见,大多数人也不会注意,或者很快被打扫干净,消失在垃圾车里,这样一来,麻雀的生命轨迹就显得格外安静,生前叽叽喳喳,死后无声无息。 事实上这些小东西对生态意义重大,它们是害虫的天敌,一只麻雀在育雏期每天要捕捉几十只昆虫来喂养后代,缺了它们,农田里的害虫数量可能增加三成以上。 历史上也曾有惨痛的教训,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灭雀运动让麻雀数量锐减,结果虫害大爆发,粮食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重新承认麻雀的价值。 今天,它们已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随意捕捉甚至会触犯法律,尽管如此,农药污染、栖息地减少、流浪猫泛滥,依旧让麻雀过得不轻松。 我们之所以很少见到麻雀的尸体,并不是它们会隐身,而是因为它们的死亡几乎都在自然链条中被快速处理。 天敌捕食、昆虫分解、风雨侵蚀、人类清理,多重作用下让它们的尸体很快消失,加上羽毛与环境融为一体,视觉上难以察觉,它们的存在和消亡,都在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发生。 信源:科普中国——麻雀数量多寿命短,为何平日看不见麻雀的尸体?
钦阳工作室全员出动了!老板,老板娘,两位元老级员工还有陪练小牛。而王楚钦做的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