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男子在医院陪护流产的妻子,谁知在病房外抽烟时,意外发现一名女弃婴,他喜出望外地将她抱回家,从此夫妻俩将她视如己出,没想到4年后,这个家接二连三发生变故,可是,小女孩的做法让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6年春天,广东阳江的一家医院里,一个男人在陪护妻子,妻子因身体原因失去了孩子,夫妻俩长年求子无果,这次又落空了,心情沉重得透不过气。 男人姓郑,五十出头,靠捕鱼养家,他走到病房外的院子里,点燃一根烟,烟雾在夜色里散开,正准备掐灭时,忽然听见婴儿的哭声。 起初他没有在意,医院里有婴儿很正常,可声音近得不对劲,他循着声音走去,在一个车棚的角落里,看到一个纸箱,里面蜷缩着一个女婴,脸涨得通红。 郑兴尚抱起孩子,四周没人应声,那一刻他有些发怔,妻子在病房里见到孩子,眼神从惊讶变成不舍,夫妻俩心里明白,孩子可能被遗弃了,他们最终办了收养手续,给女孩取名郑小淇。 孩子的到来像一盏灯,让灰暗的生活重新亮起来,郑兴尚开始改变生活节奏,出海打鱼早早收网,急着回家。 原本爱打牌喝酒的习惯也改掉了,把钱攒下来买奶粉和衣服,七十多岁的母亲帮着照看孩子,家里虽然清贫,却有了久违的喜悦,邻居都说小淇是老天爷送来的福气。 日子没能一直顺利,到2010年前后,郑兴尚身体出问题,因长期劳作,因高血压而瘫痪,三次手术花去十多万元,但他仍失去了下地劳作的能力,家里的顶梁柱倒下,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妻子身上。 不久后,妻子因承受不住压力离开,留下他、年幼的女儿和八十岁的老母亲,郑兴尚一度想放弃,觉得日子过不下去,小淇却每天依偎在父亲身边。 她年纪小,却知道要擦去父亲的眼泪,懂得安慰,老母亲咬牙撑着,做饭种菜,带孙女,还照顾瘫痪的儿子,一家人艰难支撑。 小淇慢慢长大,开始学做家务,踩着小板凳炒菜,笨拙地洗衣服,帮奶奶打扫屋子,去医院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知道如何挂号、缴费、取药。 父亲需要按摩和涂药,她小小的手却学会了认真的照料,学校同学放学后在外玩耍,她急忙赶回家,心里只想着父亲和奶奶。 2012年,她的亲生父母出现,拿着出生记录和DNA结果,希望带走孩子,小淇只有六岁,却做出选择,她说自己不想走,已经习惯了这里,要留在养父身边。 亲生父母被她的坚持打动,也开始资助这家人,那一刻,血缘和养育的分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接下来的几年,生活继续给他们出题,2015年,年迈的奶奶去世,小淇才九岁,就失去了最亲近的依靠,从那以后,她真正扛起家里的责任,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给父亲做饭,安顿好后再去上学。 课本常常塞在轮椅扶手的袋子里,一边学习,一边随时照顾父亲,她把奖学金节省下来,为父亲买护膝和理疗仪,下午还会去码头帮忙收拾鱼箱,换回一些小鱼小虾。 社会渐渐注意到这个孩子,她的孝心让人感动,当地媒体报道过她的故事,学校里老师同学也很敬佩,2017年她被评为“阳江好人”,后来又获得“广东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的称号。 政府为他们办理了困难补助,爱心企业出资帮他们重建房屋,还有许多人寄来生活用品,外界的帮助缓解了燃眉之急,但日复一日的生活仍是她一个人肩上的责任。 面对这些,她并没有抱怨,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列,她说过要考上师范学校,希望以后能当老师,把自己得到的善意传递给更多人,对她来说,父亲和未来都不能辜负。 海边的落日下,经常能看到她推着轮椅陪父亲看海,书包里是课本和常备药,旁边夹着一本记录康复情况的小册子,那是她的生活日常,也是最真实的坚持。 回到最初的那支烟,如果没有那晚的哭声,也许这个家庭会是另一种模样,一个意外让他们从失子之痛走到养育之恩,一个孩子从四岁起就挑起生活的担子。 她用自己的选择告诉人们,血缘并不是最重要的,被需要、去守护、去承担,才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这一路上,小淇的坚强打动了无数人,有人感慨这是人性的光亮,也有人提出社会要更多关注像她这样的孩子。 弃婴、疾病、贫困,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社会的保障和援助需要不断完善,但无论怎样,小淇已经用行动证明,一个孩子的爱和责任感足以照亮周围,也足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她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完美的结局,却因为真实而更加动人,从2006年医院门口的哭声开始,到十几年后她推着轮椅迎着落日走在海边,整个过程让人看到坚韧和温情,也让人明白什么叫养育之恩大于一切。 信源:南方都市报——11岁女孩撑起一个家!婉拒亲生父母,独自照顾瘫痪养父
2006年一男子在医院陪护流产的妻子,谁知在病房外抽烟时,意外发现一名女弃婴,他
史笔如刀
2025-09-01 14:02: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