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死硬的“台当局邦交国”,背后却是一部血泪史 危地马拉——台当局现在最死硬的“邦交国”——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国家长期被美国折磨后留下的心理阴影。可恨吗?当然可恨。但更可叹,它那一身病态逻辑,几乎就是美国殖民外交的活化石。 今年6月5日,危地马拉总统阿雷瓦洛带着10个高官飞到台湾,跟赖清德抱头叫兄弟,还高调说要把“危台关系提升到新高度”。 结果呢?专机还没飞出台湾上空,中国外交部的警告就到了:“立即停止政治操弄!”随后,中国港口直接滞留了危地马拉装满咖啡豆和夏威夷果的7个集装箱。货物烂在码头,出口商心都碎了。 要知道,这个国家的人均月薪才338美元,全国一半人口在饥饿线上挣扎。为了台当局,他们能硬撑到这种地步,换句话说:真是“盲目到骨子里”的那种。 对比一下:隔壁伯利兹都曾跟中国建交,摇摆来摇摆去。而危地马拉呢?几十年了,死死咬着台当局不放,几乎成了“最顽固的台独粉丝”。 很多人会问:危地马拉这么穷,为什么还不跟中国搞好关系,拿点实实在在的好处?答案很残酷——它不是爱台,而是怕“所有大国”。 危地马拉的集体记忆里,“大国”就等于“美国”,而美国留给他们的,是血淋淋的殖民和掠夺。 这事得追溯到一个名字:联合果品公司。 1899年,这家美国公司横空出世,疯狂扩张。到了20世纪中叶,它已经在中美洲成了“国中之国”:数十万英亩种植园、几百公里铁路、自己的港口、甚至自带武装。当地人叫它——“绿色章鱼”。 在危地马拉,它一口吞下55万英亩土地,占全国耕地的40%。更狠的是,它几乎垄断了香蕉出口、铁路、通讯,全靠免税特权赚钱,工人却被压榨到骨头里。 1930年,在联合果品的力捧下,独裁者乌维科上台。他直接把国家交给公司当“附属部门”。危地马拉人,彻底沦为香蕉园里的苦工。 这就是危地马拉的民族创伤。谁能忘? 1944年,乌维科被推翻。新总统阿雷瓦洛搞改革,保护工人、搞教育、结交苏联。美国盯着他,却没立刻动手。 1951年,阿本斯接班,他的动作更猛:新港口、新铁路,打破垄断。最致命的,是1952年的土地改革法。 规定很清楚:大地主超过672英亩的闲置地,统统没收,分给农民。 联合果品直接被点名。更讽刺的是,当年它为了逃税,故意低估土地价值,结果赔偿标准就按低价走。自己挖坑自己跳。 这一下,美国彻底炸了。 当时,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和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兄弟俩,都是联合果品的利益相关方。可以说,华盛顿和果品公司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1952年,美国秘密策划“幸运行动”,没成。1954年换了个名字,叫“胜利行动”,由中情局全盘操刀。 心理战先行:假新闻、谣言、电台干扰,把阿本斯说成“共产威胁”。甚至造谣说危地马拉飞行员投奔美国,引得空军军心涣散。 同时,美国在尼加拉瓜秘密训练武装,把阿马斯推出来当“代理人”。 6月18日,阿马斯率叛军进攻,虽然火力不强,但在空军“叛逃”和谣言攻心下,阿本斯的政权土崩瓦解。 6月27日,阿本斯被迫辞职,逃往墨西哥。几个月后,美国扶持的阿马斯当上总统。危地马拉,又一次被卖给了华盛顿。 问题是,美国折腾完后,危地马拉并没彻底变成傀儡。国内依旧存在反美力量。可长期的伤害,让危地马拉形成一种“心理畸形”: 大国=霸权;斗士=反抗。 于是,他们本能地把一切大国都想象成美国的模样。结果,中国的善意被误解,台当局的花言巧语反倒被当成“真朋友”。 换句话说,他们在自己的PTSD里绕不出来了。 危地马拉是个活教材。 它让我们看到:有些国家哪怕穷到喝西北风,依旧会跟着台当局瞎跑。不是他们不想活,而是几十年反美斗争留下的阴影,让他们逻辑扭曲,看不清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大国模式。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骂它“傻”,而是思考——怎么把“中国道路”的可能性讲明白,让这些长期被美国荼毒的小国,真的理解“另一种大国”的存在。 这是大课题,也是一场长期战。 危地马拉,今天是“最死硬的台独盟友”,明天也许会是最意外的转身。历史伤口没抚平之前,它还会在错误的路上走很远。但至少我们得明白:它的“死硬”,并非出于忠诚,而是出于恐惧。 看透这一点,才谈得上下一步。 参考文献: 瓜地马拉总统睽违31年访台:两国邦谊提升到新层次【专訪】 中央社 危地马拉总统访台表示盼与台湾深化经贸关系 联合早报
最死硬的“台当局邦交国”,背后却是一部血泪史 危地马拉——台当局现在最死硬的“
椰子说历史
2025-09-01 17:20:37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