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一名苏联情报员刚到莫斯科,就发现异常:机场无人迎接,家里门锁被人

历史脑洞 2025-09-22 09:50:40

1985年5月,一名苏联情报员刚到莫斯科,就发现异常:机场无人迎接,家里门锁被人动过。难道暴露了? 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他可不是一般人,是苏联大名鼎鼎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的上校,还是驻扎在英国伦敦情报站的站长。 1985年5月,电报上说,要他立刻回国述职,讨论新的任命。 这命令本身没什么,但怪就怪在措辞含糊。按规矩,他这个级别的人调动,新职位早就定好了。可这次,总部却跟他打起了哑谜。一股不祥的预感,就像伦敦的雾一样,瞬间笼罩了他。 他当时还不知道,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中情局出了个内鬼,一个叫奥尔德里奇埃姆斯的家伙,把大量情报卖给了苏联。其中就提到,克格勃高层有个西方的“卧底”。虽然埃姆斯也不知道具体是谁,但克格勃的怀疑之网,已经悄悄撒向了戈尔季耶夫斯基。 5月19日,戈尔季耶夫斯基的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他走出机舱,深吸一口祖国的空气,心里却七上八下。按照他的级别,机场停机坪上早该有专车和同事等着了。可他放眼望去,整个机场空荡荡的,一个人影都没有。 他强作镇定,自己打了辆车回家。当他把钥匙插进自家公寓的门锁时,手心已经全是冷汗。那种金属摩擦的触感不对劲,太顺滑了,明显是最近被人用专业工具摆弄过。他暴露了,这个念头在他脑子里炸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简直就是一场无声的心理战。 克格勃没有马上逮捕他。高手过招,讲究的是“攻心为上”。他们把他带到一个位于郊外的秘密“招待所”,好吃好喝伺候着。然后,克格勃内部安全部门的主管亲自出马,跟他“聊天”。 最恐怖的一次,他们在他的白兰地里下了药。这是一种能让人意志松懈的“真话剂”。戈尔季耶夫斯基后来回忆,他感觉自己像是灵魂出窍,跟审讯者在云里雾里聊了五个小时。 但他挺过来了。几十年的特工生涯,让他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他知道,一旦承认,下场就是一颗子弹。只要咬死不认,对方没有铁证,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克格勃确实没拿到铁证。于是,他们把他“放”了,但这种“自由”比坐牢还难受。他被告知,他的职业生涯结束了,就在莫斯科总部当个文员,等着退休。与此同时,一张看不见的天罗地网已经将他牢牢罩住。 他家楼下,每天24小时都有两辆不起眼的拉达轿车停着。他走到哪儿,都有几个彪形大汉“巧合”地跟他同路。 这种日子,能把人活活逼疯。他明白,克格勃在等,等他犯错,等他去联系英国方面,好来个人赃并获。 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赌死一搏? 他选择了后者。他必须启动一个他和英国军情六处早就约定好的,代号为“皮姆利科”的绝命逃亡计划。 启动这个计划的信号,既简单又隐蔽。在每周二晚上7点半,他要拿着一个特定的超市购物袋,站到莫斯科市中心一个画廊的某个橱窗前。如果英国方面的人看到了,他们会在同一地点,用同样的方式回应,手里还会拿着一块玛氏巧克力棒。 这听起来像不像电影情节?但现实远比电影惊险。 为了发出这个信号,他必须甩掉身后的尾巴。7月的一个傍晚,他像往常一样出门慢跑。跑着跑着,他突然加速,冲进复杂的居民区小巷,七拐八绕,利用地形和时间差,硬生生把身后的“眼睛”给甩掉了。那一刻,他赌上了自己的全部。 他成功发出了信号,也收到了回应。逃亡日期,定在了几天后。 逃亡当天,他再次上演了一出“莫斯科街头狂奔”,甩开盯梢后,他跳上了一列开往列宁格勒的火车,最终的目的地,是靠近芬兰边境的一个小镇。 在那里,两辆挂着英国外交牌照的福特轿车正在等他。开车的是英国大使馆的武官和他的家人。戈尔季耶夫斯基迅速钻进了其中一辆车的后备箱。 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苏联和芬兰的边境检查站。 当他们的车缓缓驶向哨卡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名苏联边防军士兵牵着一条嗅探犬走了过来。那条狗围着车转了几圈,突然在后备箱的位置停下,狂吠不止。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车里的一位英国女外交官急中生智。她迅速抱起自己怀里几个月大的婴儿,然后大声对丈夫抱怨:“天啊,你看!宝宝又把尿布弄脏了!这味道简直受不了!” 她一边说,一边手忙脚乱地从包里掏出一块用过的、味道极其浓烈的婴儿尿布。那股刺鼻的氨水味瞬间弥漫开来。嗅探犬的鼻子受到了强烈刺激,立刻打着喷嚏退开了。边防军士兵也嫌恶地皱了皱眉,不耐烦地挥挥手,示意他们赶紧开过去。 就这样,靠着一块小小的尿布,戈尔季耶夫斯基,这个克格勃上校,冷战时期西方最重要的间谍之一,成功逃出了苏联。 他的叛逃,在当时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地震。英国根据他提供的情报,驱逐了31名苏联外交官和记者,这些人全都是克格勃的特工。整个苏联在西欧的情报网络,几乎被连根拔起。根据2018年英国解密的档案来看,他提供的情报价值之高,直接影响了当时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对苏联的政策。

0 阅读:62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