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资委三级子公司开投能源,花6382.5万元向中石化北方能源买15000吨沥

笔尖下说法 2025-10-15 11:02:32

武汉国资委三级子公司开投能源,花6382.5万元向中石化北方能源买15000吨沥青,付款后近两年没提到货。等法院和检测机构共同开箱才发现,油罐一个是空的,一个装的是水。更离奇的是,付款前没验货,提货遇阻后竟从没找过供应商沟通。目前国资委已介入追款,可沥青去哪了、钱能不能要回,仍是谜团。 一、魔幻剧情:6382万国资换了俩“空罐” 这事得从2023年9月说起。武汉开投能源作为国企,和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公司签了份沥青买卖合同,约定买15000吨F40防水材料用沥青,总价6382.5万元,货放在新疆巴州的天源油库,款到发货。 开投能源挺爽快,9月21日就把全款打过去了。更有意思的是,签完这份合同第二天,他们就转手把这批沥青卖给了另一家公司,合同价6433.5万元,赚51万差价,对方还先交了保证金。看起来是笔稳赚不赔的“倒手生意”,可他们从一开始就犯了个大错——付款前压根没去油库验货。 直到2024年3月,也就是付款半年后,开投能源才派人去提货,结果油库说“停业了提不了”。想看看沥青在不在罐里?因为沥青没法肉眼看,油库用仪器伸进去,说“下不去就是有货”,他们居然就信了。后来又要了份入库单,看到写着“72车次送货”,就更放心了。 接下来的一年多更离谱:2024年8月装了监控,之后多次提货都失败,却一次没找过供应商中石化北方能源沟通,觉得“找了也没用”。直到2025年8月,他们起诉油库后,法院、监管部门、检测机构一起开箱,才发现俩油罐一个是空的,一个装的全是水,SGS报告白纸黑字写着没沥青。 现在监控显示2024年8月后没车进出油库,可沥青到底是压根没运过来,还是之前被拉走了,没人说得清。找中石化北方能源,对方不回应;问天源油库实际控制人,人家说“一年多没去油库,不知道”。 二、法律拆解:谁该担责?钱能要回吗? 这事看着魔幻,但法律上其实有明确说法,咱普通人也得学个教训。 1. 中石化北方能源跑不了首要责任 合同写得很清楚,“款到发15000吨沥青”,交货地点在新疆油库。根据《民法典》,出卖人得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交付标的物,这是基本义务。现在罐里没有沥青,不管是没送货还是送了之后出问题,中石化北方能源都得先证明自己“如约交了货”。 要是拿不出有效证据,那就是典型的违约。开投能源不光能要回6382.5万货款,还能要利息损失。更严重的是,如果中石化北方能源压根没打算送货,故意骗钱,那可能涉嫌合同诈骗罪,这可是刑事案件,要坐牢的。 2. 天源油库不能装糊涂 油库作为仓储方,收了货就得尽到保管义务,还得配合验货。他们给的入库单写着有货,结果实际是水和空罐,要么是没尽到保管责任让货没了,要么是和别人串通造假。不管哪种,都得承担赔偿责任。 那个说“一年多没去油库”的实际控制人,可别想甩锅。作为负责人,就算不去现场,也得对仓库的运营和货物保管负责,一句“不知道”可搪塞不了法律责任。 3. 开投能源自己也有疏忽 虽说主要责任在对方,但开投能源的操作也太“心大”。6000多万的国有资金,付款前不验货,提货遇阻后不找供应商,拖了近两年才较真,这明显违反了国有资产交易的监管要求。不过这顶多是内部追责,不影响向另外两家公司索赔。 三、网友炸锅:这漏洞也太大了! 这事一曝光,网友的评论直接炸了,观点特别鲜明。 有网友怒怼操作漏洞:“6000多万的生意,付款前不验货?提货提不到不找卖家?这流程审批是怎么过的?国企不是冤大头啊!” 有网友担心国资流失:“这可是国有资金,每一分都是纳税人的钱。必须一查到底,不光要追钱,还得查清楚有没有内外勾结。” 有网友吐槽回应态度:“中石化旗下的公司装哑巴,油库老板说不知道,这态度也太嚣张了。要是普通老百姓欠他们钱,能这么敷衍吗?” 也有网友提建议:“之前有类似的沥青货款纠纷,法院用‘以保促调’很快追回了钱。这次国资委介入了,得用法律手段赶紧冻结资产,别让钱跑了。” 结论:追钱只是第一步,更要堵漏洞! 现在武汉市国资委已经重视起来,正在追这笔钱。但网友真正关心的,可不止“钱能不能要回”这么简单。 国有资金花出去,怎么会两年没人较真?付款、验货、跟踪货物的监管流程到底哪出了问题?中石化北方能源作为央企合资公司,为啥敢这么敷衍?天源油库的入库单是怎么开出来的?这些问题都得查明白,给公众一个交代。 更重要的是,这事儿得给所有企业敲个警钟: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大额交易一定要“先验货再付款”,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对方追责,别等拖成“烂摊子”。国有资产更得把监管落到实处,别让制度成了“稻草人”。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这沥青失踪背后是单纯的违约,还是有更深的猫腻?国企采购该怎么堵上这种“心大”的漏洞?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笔尖下说法

笔尖下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