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法国惊呆了,德国震惊了,就连美国都傻眼了!因为美媒发现,中国车企生产全球约70%的电动汽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过去,汽车产业几乎是欧美的“自留地”。德国的奔驰、宝马在高端汽车领域就是公认的大哥,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定价权,他们都是说一不二的存在;美国的福特、通用、特斯拉,也掌控着庞大的市场和产业链话语权。 然而现在,这一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车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占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拿比亚迪来说,它在泰国的工厂自2024年3月投产以来,几乎把整条电池生产链和控制系统全部搬过去。 如今,这家工厂每日可生产20万块电池,并且不仅满足东南亚市场,还把电池反销欧洲,为欧洲市场提供稳定供给。这意味着,中国车企不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巨无霸”,而是真正具备全球布局能力的玩家。 不仅如此,欧盟在2024年出台了《新电池法规》,要求从2027年起,所有进口电池必须标注碳足迹,以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乍一看,这似乎是对中国电池企业的限制,但实际上,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反而利用这项法规形成了优势。 它们能够精准追踪电池从原材料开采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这种透明度让它们在合规上游刃有余,也让欧洲企业在应对新规时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美国在2023年通过了《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要求电池50%的原材料必须来自北美或其自由贸易伙伴,以刺激本土产业链发展。 这本意是为了限制中国电池的影响力,但中国企业迅速反应,在墨西哥建起“搭桥厂”,把供应链延伸到北美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车企对美销量直接增长了三倍,甚至打破了美国原本的自给自足设想。 更令人瞠目的是,中国车企不仅在产量上领先,更掌握了从锂矿开采、加工、电池制造到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这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心正在从底特律、斯图加特、底特律这样的传统汽车城,悄然转向深圳、上海。欧美传统车企不得不面对严峻挑战:要么加速转型,要么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这种变化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深度积累。过去十年,中国在电池材料、控制系统、智能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进行了持续投资与研发,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效应。 而当欧美国家还在考虑如何保护传统汽车产业时,中国车企已经完成了从生产到出口、从原材料到回收的全链条布局。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产量的领先,更是战略层面的制高点。掌握全产业链,不仅意味着成本和技术的优势,更意味着在政策变化和国际贸易摩擦中具有高度韧性。 即使未来欧美出台更多限制政策,中国企业也能迅速找到应对方案,比如利用海外生产基地、供应链重组或者技术升级,保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而这种格局的变化,已经开始在全球汽车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德国、法国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定位:电动汽车已不再是附加业务,而是生死攸关的核心竞争力;美国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即电动汽车的全球领导权正在向中国倾斜。 其实,观察者不难发现,这种转变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中国车企的快速规模化生产能力,让它们在全球市场上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供应;二是技术研发上的长期投入,使它们在电池管理、能量密度、充电效率等核心指标上逐渐缩小与甚至超越欧美差距;三是政策敏感性和灵活应对能力,让它们能够在欧盟法规或美国政策出台前,提前布局应对措施。 未来,全球汽车产业可能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格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也有可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枢纽。 底特律、斯图加特和东京或许仍然是汽车文化的象征,但在实际的生产、技术和供应链控制力上,中国的深圳、上海正在悄然取而代之。 信息来源: 美国汽车专家急了!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走向衰败.--2025-10-1318:24·视听河南
西方终于吃到了负面宣传中国的亏电讯报头版报道《从中国返回的西方(企业)高管
【28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