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冲突中很可能没有意料到美国的反击如此迅猛,这极可能导致贸易

官芊芊 2025-10-21 21:36:09

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冲突中很可能没有意料到美国的反击如此迅猛,这极可能导致贸易战全面失控,10月13日,根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媒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在贸易战中一直展现出精心算计、沉着冷静的形象,但是在最新一轮的中美交锋中,中国人却显露出了“宁死也要赢”的姿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事情其实从今年年初就已经埋下伏笔。2025年2月,美国突然对中国商品连续加征关税,这一加码动作在两个月内就让关税从最初的10%叠加到了惊人的145%,而且美国还取消了对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免税政策。   这样的举措看似直白——打击中国出口、抬高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但实际上背后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美国显然以为,这一波高强度的关税政策可以让中国吃不消。   然而,中国并没有如美国预期般退缩。4月11日,中国迅速作出反击,直接加征了125%的关税,更带劲的是,中国交通运输部对美国资本控股25%以上的船舶开出了“特别港务费”,从每净吨400元逐步升到1120元,直接打击美国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美国措手不及,也让市场看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中美这场博弈中,中国并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真刀真枪的应对手段。   而欧洲,也因为美国的压力被迫卷入战局。德国、意大利等国在钢铁和汽车产业上受到冲击,成本高、效率低的劣势暴露无遗。欧洲虽然试图跟随美国加征关税,但结果是吃了自己的苦头。相对而言,中国采取了更灵活的策略。   面对欧洲市场的阻力,中国通过对稀土出口征收关税,利用WTO的渠道进行投诉,并且依托中欧班列开通钢铁专列,稳住了出口供应链。可以说,在这个环节,中国展示出了惊人的策略能力:不仅能顶住压力,还能找到“绕过障碍”的新路径。   不仅如此,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封锁也遭遇了麻烦。美国试图限制芯片出口,意图掐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命脉”,但中国的反应同样迅速而果断。各地稀土产业园加快建设,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链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技术溯源机制也确保了产业安全。   复旦大学推出的新型闪存芯片更是直接打脸了美国的封锁策略——中国的自给芯片率从5%迅速提升至35%,让美国原本以为可以遏制的科技野心面临巨大挑战。简单说,美国想用技术封锁来打压中国,结果却被中国硬生生化解了,甚至还有反手空间。   当然,这场贸易战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中国。美国国内市场也受到了明显冲击。关税的加码直接导致美股在半个月内蒸发了4万亿美元,77%的美国民众担心电子产品价格上涨。   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家电、电脑,这些东西可能都会跟着涨价,让普通老百姓直接感受到压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占比有所下降,但迅速转向了东盟和巴西等新兴市场,避免了贸易的全面失血。   这种灵活的市场调整,也让中美关系仍然存在一定谈判空间——双方虽然在关税上针锋相对,但还保留了缓和和协商的余地。   细看整个过程,不难发现,中国在应对这轮贸易冲突时,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应付的状态,而是采取了多条腿走路的策略。   一方面,通过加征关税和港务费直接打击美国企业成本,让对方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另一方面,通过稀土出口政策、WTO渠道以及中欧班列等手段,稳住欧洲和其他贸易伙伴的供应链,避免因关税引发出口断档;再加上在芯片和高科技领域的自给率提升,中国甚至有机会在关键科技领域占据主动。   整个过程中,中国不仅守住了自己的利益,还在某些环节实现了战略上的主动反击。   而这一次的态度,也明显不同于过去几年的贸易谈判。过去的中美摩擦中,中国通常展现的是“稳如老狗”的形象,步步为营,既不急于出手,也不轻易亮剑。   但在这轮冲突中,北京显然意识到,如果完全按以前的套路慢慢周旋,美国的高压策略可能会把中国压得喘不过气来。   于是,中国选择了一种更强硬的姿态——宁死也要赢,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经济手段上,也体现在外交与国际舆论上。可以说,这是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一种全方位升级。

0 阅读:104

猜你喜欢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