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就有可能开战,但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把中国的忍耐当成日本韩国的习惯,还是当成法国德国的忍耐呢? 这话放在今天的国际局势里,一点都不夸张,看回过去十几年,美国对中国的姿态说是“竞争”其实也带着几分“压制”,从2001年中国入世以后,中美关系步入蜜月期,可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科技腾飞,美国开始变脸。 从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到特朗普加征关税、科技断供,再到政府联合盟友搞“去风险”脱钩,这一路走来,说白了就是想办法压中国一头,最典型的是南海问题和台海军演,每逢中美气氛紧张,美军航母就来刷一波存在感,可无论是2016年南海危机还是之后的佩洛西窜台风波,美国看似动作频频,实际上每次都踩着不越线的边缘打转。 嘴上强硬,脚下却发虚,中方呢?一边保持战略定力,一边强化军事准备、技术突破和国际布局,没吵没闹,步步为营,但时间久了,美国好像真的把中国的“克制”看成了“软弱”,甚至幻想能像摆布日韩一样压中国低头。 中国这几十年对美国的容忍,其实是战略耐心,是在为国家发展赢得空间,不是怕事,更不是认命,美国一边打压中国高科技,一边又在国际场合喊着“不要冷战”,这种两面派的操作谁看不明白? 芯片禁令、投资限制、贸易封锁,哪一样不是冲着让中国发展受阻去的?可偏偏,中国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一套路径,光靠内循环和政策创新就把5G、新能源、人工智能推上了国际舞台,美国想围堵,但封不住的,是中国这口气越憋越足。 如果说之前中国选择“忍”,是看清了大势,那现在的“不忍”,是看透了套路,中美脱钩,说到底,美国是想抽走对中国有利的那部分合作,比如技术、资本和市场,而把对它们有利的保留下来,可中国真要“不忍”了,一刀切地掀牌,打的就不是经济账,而是战略账。 就拿稀土说事,这是全世界高端制造的命门,中国一旦卡壳,美国手里的F-35也飞不远,但这张牌,不是想打就能打,而是有时间窗口的,越早动手越有筹码。 问题来了,美国到底是把中国当谁了?是按日本韩国那样的“盟友+小弟”模式来对待?还是像法国德国那样的“盟友+工具人”?不管是哪种,都是看轻了中国。中国现在已经不是靠别人施舍空间的角色,而是敢于主动塑造局势的大国。 中国选择克制,是不想让世界乱,但中国也绝不会接受长期被误解和轻视,忍让不是默认,安静不是服从,如果对手连这点都看不明白,那只能说明他不配继续坐在谈判桌的对面。 中美博弈不只是大国之间的棋局,更是文化、认知、历史惯性的碰撞,这场对弈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每一次“忍”都不是认输,而是蓄力,如果这股力一旦释放,那就不是谁压谁的游戏,而是能不能收得住场面的考验。 大国之间最怕的不是冲突,而是误判,中国的“忍”,是一种力量,不是软弱;美国若还想用老办法框住中国,那就是低估了中国,也高估了自己。 谁都不是谁的附庸,强硬也好,合作也罢,得掂量掂量分量再出招,世界已经变了,按老剧本演下去,注定要翻车,你觉得现在的美国,真的准备好面对一个“不再忍”的中国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CNN:中美当前的紧张局势本可避免,罪魁祸首是特朗普政府扩大“实体清单”
卢比奥:美国彻底衰落的代表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最新言论:本周五中美将开始新一轮贸易谈判,中国手上的筹码
【30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