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马伟明院士早在2015年,就说中国的弹射技术不输美国,甚至更先进,到了2017年更是直接点破,美国虽然在航母上用上了电磁弹射,但根本他们没弄懂原理,这么着急后面肯定要出乱子。当时不少人还觉得是咱自家专家给自己打气,没想到后来全被他说中了。 美国当初造福特级航母,就是要搞出最先进的核动力航母,把电磁弹射这新技术装上去。他们从2004年就动工了,一开始预算才不到八十亿美元,觉得凭着自己的实力肯定没问题。 但就拿预算来说,首舰福特号最终花到了130亿美元,创下了航母建造史的最贵纪录。工期更是一延再延,福特号原定2015年服役,拖到2017年才交付。这效率可真是够低下的! 最核心的电磁弹射器,设计时吹牛皮说每4166次弹射才出1次故障,结果实际测试中平均272次就掉链子,故障率是设计值的15倍以上,有数据甚至说低到每41次就故障一次。 这哪儿敢让F-35C舰载机频繁用?飞行员宁愿用尼米兹级的老蒸汽弹射,至少心里踏实,以至于福特号都服役这么多年了,还没真正搭载过一架F-35C,反而让中国的福建舰抢了先,成了全球首个用电磁弹射成功弹射隐身战机的航母。 这差距说白了就是技术路线的问题,咱们用的中压直流技术,能耗损失才5%,响应快还能灵活调节弹射能量,地面测试故障率1/3200次,福建舰海试都完成300次弹射了;美国偏要搞中压交流,能耗损失高达35%,系统反应慢还容易卡壳,连陆基原型都没搞出来就直接装舰,可不就像马伟明院士说的,没懂原理就瞎折腾。 号称能提升3倍效率的电磁弹药升降机更坑,福特号2017年服役时11台升降机无一能用,等于战机打光了弹药根本没法补,直到2019年也才两台能用,折腾到2025年还有3台时不时突发停机。 航母作战讲究分钟级响应,这升降机一卡壳,整个作战效率直接腰斩,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先进拦阻装置也好不到哪儿去,早期测试失败率超出预期200多倍,好不容易2019年拿到认证,到2024年五角大楼的报告还说它可靠性不足,舰载机降落都得提着心。 更要命的是动力系统,2018年海试时福特号就因轮机故障返厂,两台主发电用蒸汽轮机都得大修,光修理费就花了3000万美元,还额外搭进去2000万零件和人工费。 2022年大西洋部署时更离谱,整舰突然断电3天,只能在海上漂着等救援,反观尼米兹级在地中海部署6个月,出动1200架次都没出动力问题,这对比简直扎心。 要知道福特号的A1B反应堆发电量是尼米兹级的3倍,本是为电磁弹射兜底的,结果电力系统先掉了链子,全电推进的噱头成了笑话。 美国海军不是没给过机会,2019年就设了整改期限,要求2021年认证作战系统,2022年交齐零件,可福特号2024年还在返厂大修,问题越修越多。 更荒唐的是,超支47亿、延误5年,五角大楼连个担责的高官都找不出来,造船厂拿了合同不按时交付,海军验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会只管拨款缺乏监督,形成了三方免责的怪圈,没人真管这航母能不能用。早在2020年参议员麦凯恩就警告过别过度追求技术领先,可没人听,如今只能自己咽苦果。 这背后还有美国工业空心化的老毛病,造舰大厂就剩两三家,保养都得排队跑到日本,产能和技术工人全跟不上,新技术又没人兜底,可不就陷入死循环。现在福特级只能边用边修,训练时弹射器一坏就临时返航,肯尼迪号就算交付了,三年内也形成不了完整战力。 美国想靠这航母维持霸权,却忘了装备发展最基本的道理,可靠性永远比噱头重要,130亿砸出个昂贵的玩具,这波急功近利的教训,恐怕比航母本身还值钱,马伟明院士当年的警告,早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兰亭说事
2025-10-22 15:50:27
0
阅读:66
小伙爱读书
科技方向一样,哪个能成功,中国论证过无数次,才选择的方向!!!不跟着中国走,注定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