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10月2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网上宣布,欧盟通过了第19轮对俄罗斯的制裁。 这次制裁第一次碰了俄罗斯的天然气,以后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不能卖到欧洲了。 欧盟终于对俄罗斯天然气下手了。这一刀等了整整三年。冯德莱恩说这是第一次动俄罗斯天然气。欧洲人准备过没有俄罗斯气的冬天。 看似果断的“断气”宣言背后,藏着欧盟难以言说的尴尬。本轮制裁虽号称首次直击俄能源核心,但早有数据戳破了这份强硬——今年上半年欧盟还花14亿欧元购买俄液化天然气,如今突然喊停,更像一场仓促上演的政治秀。更讽刺的是,德国一边宣称实现能源独立,一边却通过法国码头间接进口俄气,监管漏洞让制裁沦为自欺欺人的空话。 欧洲的能源算盘显然没打明白。目前欧洲储气库库存仅37%,较前两年同期暴跌超四成,而供暖季的用气需求占全年的42%。即便转向美国、卡塔尔采购替代气源,不仅要承受高于国际均价的溢价,还得面对全球150亿立方米的供应缺口。美国能源企业早已看透这点,用长期协议锁定欧洲买家,坐收地缘政治红利,欧盟所谓的“能源独立”,不过是从俄罗斯的依赖转向了美国的控制。 俄罗斯这边却早有预案。面对制裁,俄方直言已形成“强大免疫力”,而亚洲市场正是其底气所在。法国道达尔CEO早已透露,俄液化天然气可转销土耳其、印度等国,中俄蒙签署的“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协议更让俄气有了稳定去向。每年500亿立方米的对华输气量,不仅能弥补欧洲市场的损失,更能重塑全球LNG贸易格局,欧盟的制裁反而加速了俄能源出口的东移进程。 欧盟内部的裂痕更是藏不住了。匈牙利明确表态将诉诸法律反对禁气令,这个高度依赖俄能源的国家,早已看穿制裁背后的经济代价。而法国、荷兰等此前的俄LNG采购大国,突然断供后只能硬着头皮承担更高成本,工业竞争力下滑、民众能源账单飙升的连锁反应已在酝酿。所谓的“欧盟共识”,在民生与经济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这场制裁闹剧终究没有赢家。欧盟以为切断气路能削弱俄罗斯,却先让自己陷入能源危机;美国看似坐收渔利,却面临中俄能源合作带来的市场冲击;俄罗斯虽需调整出口结构,但也借此实现了市场多元化。寒冬将至,欧洲的暖气能否供应充足,制裁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都是未知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