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安乐死也不出口给中国”,加拿大的30头白鲸怎么了? Marineland这公园从1961年开张,靠圈养鲸鱼海豚表演挣钱,当年游客上百万,门票叮叮当当进账。可这些年,动物福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 白鲸本是北极圈的自由泳者,每天游几十公里,潜几百米深,结果被关进水泥池子,空间小得可怜,池水氧气低,皮肤感染、药物滥用啥的,举报信雪片飞。安大略省动物福利署从2010年起查了上百次,下达33道整改令,游客从90万掉到不到40万,赞助商全撤了。 公园创始人约翰·霍勒从马戏团起步,野心大,扩张快,引进虎鲸白鲸当摇钱树,从不鸟外部监管。2018年他走了,留下一堆烂摊子,债务堆山高。 转折点是2019年加拿大通过《终止圈养鲸豚法案》,明令禁止娱乐目的的圈养、繁殖和交易。新法有祖父条款,对已圈养的动物网开一面,让它们自然终老或安全转移,但不许再表演或卖掉。这等于给Marineland判了缓刑:园里当时50头白鲸、20头海豚、1头虎鲸,从金疙瘩变包袱。没法繁殖没法进口,游客不来,收入断崖式下跌。 2020年政府又介入福利问题,2021年要求改善池水,2022年挂牌卖地块,估值3000万到5000万加元,还甩卖游乐设施回血。 结果至少19头白鲸和1头虎鲸死了,最后那头虎鲸基斯卡孤独关了十几年,反复撞墙,2023年咽气。海豚海豹海狮也零星挂掉。 2024年公园关门大吉,只剩30头白鲸,每月饲料兽医费几十万加元,压得喘不过气。 公园方想止损,就瞄上中国珠海的长隆海洋王国,申请出口30头白鲸,换500万加元。10月1日,渔业部长乔安妮·汤普森直接否了。她去园里转了一圈,直说这些白鲸健康每况愈下,批准出口等于让它们继续遭罪,违背法案精神:保护海洋哺乳动物不被剥削。 部长强调,这法不管卖给谁,只要用于表演,就一律禁。 Marineland10月3日写信给部长,哭穷说财务崩盘,没援助或许可,就得“毁灭性安乐死”。这威胁一出,舆论炸锅。加拿大媒体全跟进,动物保护组织喊话安大略省用省法接管,扣公园资产赔成本。 白鲸出路有三条:转其他场馆、野放、去庇护所。可每条都卡壳。 Marineland这步棋下得烂,同一法案下,温哥华水族馆早转型,2018年停鲸豚项目,搞保育组织,转教育科研,拿政府捐款企业合作,活得滋润。 为啥差距大?温哥华体量小、成本低、多收入源,早嗅到风向;Marineland重资产、单靠门票、失信公众,没转型打算,继续榨动物值钱。 英国1991年关海豚馆,海豚去庇护或自然死;法国2021年动物福利法,停表演改善条件;美国加州2016年禁虎鲸繁殖,SeaWorld转科研。 Marineland呢?从2012年起福利指控不断,2019年还判虐熊罪,却拖到关门才想卖鲸。威胁安乐死,不是走投无路,是商业把戏,用生命换钱,丢人现眼。 事儿还在拉锯,10月7日,Marineland开新闻会,收回威胁,说在和省政府谈解决方案。 加拿大兽医协会10月16日发声,呼吁兽医主导分阶段评估,每头白鲸单独看健康,定应急计划。 公众请愿网上疯传,签名破万,喊人道安置。X平台上,帖子刷屏,有人贴无人机拍的白鲸视频,感慨加拿大拒出口是进步,但公园威胁太狠。 政府承诺监管,渔业部和地方沟通安置,但没松口给钱。 这不光是30头白鲸的命,还戳中全球海洋馆产业的痛点。过去几十年,野捕繁殖堆出千头圈养鲸豚,现在公众醒悟,抵制表演,法律跟上,商业模式崩。 Marineland是前车之鉴:不转型,就等死。 搁中国,这类公园也得警醒,早停繁殖引进,早转教育科研,不然步后尘。动物福利不是空谈,是底线,娱乐不能拿命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