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获得升迁的启示:一、在仕途上,没有靠山,要想持续获得升迁,是一件不现实的问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4 14:38:20

曾国藩获得升迁的启示:一、在仕途上,没有靠山,要想持续获得升迁,是一件不现实的问题。要想获得升迁, 就必须去寻找靠山;二、找靠山是有技巧的,不能什么人都寻找,一定要找能帮助自己的人。如果寻找小人当靠山,那么,你的一辈子就毁了。 刚出道的曾国藩,有点愣头青,不懂官场上那些弯弯绕,于是,冷板凳一坐就是三年,最累的活儿他干,最偏的角落他待着。同事们也都是人精,看领导不待见他,自然也躲着他走。 就是在这种几乎被全世界孤立的日子里,曾国藩开始疯狂读书,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环境改变不了,就得改变自己。没人搭理,他就把社交圈扩大到翰林院之外,跑去拜访京城里有名望的大学者,他没钱送礼,就凭着一股子勤奋好学的劲头和扎实的学问,硬是让这些名家把他收为弟子。 学问长了,本事硬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在官场,光有本事,没人看见,等于零。你得学会“自我营销”,得找到那个能决定你命运的人。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军机首辅大臣,道光皇帝最信任的穆彰阿。 穆彰阿是谁?那是当时朝廷里权势熏天的人物,门生故吏遍天下,想巴结他的人能从紫禁城排到八达岭。曾国藩一个无名小卒,凭什么能入他的法眼? 曾国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找了一个最自然、最不功利的切入点——师生关系。原来,曾国藩考会试那年,穆彰阿是主考官。按规矩,这就是名义上的师生。绝大多数人考完也就忘了,但曾国藩当真了。他隔三差五就去穆彰阿府上请安,不送重礼,也不提任何要求,就是恭恭敬敬地汇报一下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心得。 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佬,每天见的都是求他办事、给他送钱的人,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单纯请教问题的“学生”,会是什么感觉?一开始可能觉得烦,但次数多了,穆彰阿发现,这个年轻人是真好学,有见地,而且身上那股子吃苦耐劳的劲儿,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穆彰阿慢慢地,就开始真心实意地栽培这个“记名弟子”了。 有了穆彰阿这个顶级靠山,曾国藩的仕途就像开了挂。道光二十三年,他直接从从七品连升四级,变成了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可以到南书房给皇帝讲课了。这一下,就从普通干部,跳到了天子近臣的行列。 找靠山,绝不仅仅是找个人提拔你那么简单。这里面的水,深着呢。找什么样的靠山,怎么和靠山相处,这才是真正考验智慧的地方。 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从四品侍讲学士,一跃成为正二品的礼部侍郎。连他自己在家书里都说,这次升迁快得让他感到“惶悚”,也就是害怕。 他怕什么?他怕的是这背后的政治博弈。这次提拔,表面上看还是恩师穆彰阿的保举,但内里却暗藏杀机。 穆彰阿这个人,精明能干,但同时也是个结党营私的权臣。他提拔曾国藩,一方面是爱才,另一方面,也是想把他发展成自己的心腹,也就是所谓的“穆党”。可曾国藩有自己的底线,他忠诚的是皇帝,是大清江山,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个人。这就导致了师生二人之间,渐渐产生了裂痕。 这次升迁,穆彰阿最初的提议,是让曾国藩去当广东巡抚,处理和洋人打交道的烂摊子。自从林则徐禁烟之后,广东那边跟洋人的关系就没好过,去一个死一个,谁去谁倒霉。穆彰阿把毫无地方经验、从未接触过洋务的曾国藩推到这个位置上,安的什么心,不言而喻。 幸好,道光皇帝还算谨慎,在正式任命前,召见了曾国藩,问他打算怎么办。曾国藩也是个实在人,他的想法跟林则徐差不多,就是一个字:打!国库空虚,军队拉胯,拿什么打?但皇帝金口玉言,说要提拔你的圣旨已经下了,不好收回。怎么办呢?干脆,就把他留在京城,给了个礼部侍郎的职位。 这次有惊无险的升迁,让曾国藩彻底看清了官场的残酷,也让他明白了找靠山的第二层逻辑:靠山能载舟,亦能覆舟。你找的靠山,必须是个能真心帮你成就事业的人,而不是一个只想利用你、控制你的“小人”或者权谋家。一旦你上了“贼船”,成了别人棋盘上的一颗子,那你的一辈子,可能就真的毁了。 从那以后,曾国藩为人处世更加小心谨慎。他总结说,一个人升了官,最忌讳的就是“傲慢”。他始终保持着那种“诚惶诚恐”的心态,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他深刻地懂得,每一次升迁,背后都是权力的交织和人性的考验。你的位置越高,盯着你的人就越多,走错一步,就可能万劫不复。 说到底,曾国藩的升迁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职场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组织里,光埋头苦干是不够的,你必须抬头看路。找到一个能欣赏你、愿意给你机会的“靠山”,无疑是条捷径。但更重要的是,你得有识人的慧眼,分得清谁是真心扶持你的“贵人”,谁是只想利用你的“小人”。而且,无论你走到多高的位置,都要守住自己的初心和底线,保持谦卑和敬畏。这,或许才是比升迁本身更重要的人生大智慧。

0 阅读:42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