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屿。 在广袤的南海,我们长期以来似乎都面临着一种力不从心。这并非简单的缺那么几座岛,而是一笔笔累积起来的“战略赤字”,欠下了时间、资源和存在感的三重巨债。今天我们就聊聊,这笔账是怎么欠下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偿还的。 第一个赤字,是关于时间的。遥远的距离,意味着迟缓的响应。想象一下,战机从三亚出发,好不容易飞到南沙腹地,转一圈油箱就快见底了,根本待不久。 而以东沙岛为据点的巡逻艇,那点储油量只够两艘船加满一次油,活动半径被死死地钉在了300海里内,再远就得千里迢迢返回海南补给。 这广阔海域上的岛礁,彼此间隔动辄超过150海里,巨大的空隙成了天然的监控盲区。结果就是,美国“罗斯福”号航母瞅准永暑礁与渚碧礁之间的空当,大摇大摆地穿行而过。 等我们的预警机从大陆基地火急火燎地赶到,人家早就没影了。外国的勘测船也学会了这套,趁我们船只回港补给的窗口期,悄悄作业。 反观对手,越南已经在伯礁附近建起了一条能起降主力战机的主跑道,反应速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距离,就这样毫不留情地被转化为了行动上的被动。 第二个赤字,关乎资源,也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和持久力。就算在永兴岛这样经营多年的“标杆”上,日子也过得紧巴巴。 岛上的海水淡化设备一天能产500吨淡水,可实际需求是800吨。一到台风季节就得严格定量供水,别说洗澡了,连设备冷却都得精打细算。 运输更是老大难。永兴岛的跑道不够长,C-17这种大家伙想满载降落根本不可能,只能减半载重。 就为了一套大型雷达,愣是花了前后一周时间,分了三个架次才运上岛。而那些新建的人工岛,脚下是珊瑚砂,土层薄得可怜,想自己种点菜基本没戏,新鲜蔬菜全靠补给船,保质期就那么七天。 这种短板影响是全面的。渔民们守着丰富的渔场,却不敢往远了跑,因为一旦遇上台风,那些小礁盘连个有效的避风港都算不上。 至于海底的油气资源,设备运输、人员轮换、物资存放,每一步都是地狱级难度。 第三个赤字,是存在感的缺失,它直接侵蚀了法理上的优势。我们手握历史依据,但在物理上的微弱存在,却让这份主张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这种真空,恰好成了竞争对手见缝插针的好机会。菲律宾砸下1.2亿美元升级中业岛,跑道延长到1800米,码头和雷达一应俱全,他们的海上民兵就把这里当成了庇护所和补给站,跟我们玩起了消耗战。 对手们通过这些持续的建设和宣传,企图制造出“实际管辖”的既成事实。去年8月那次仁爱礁的交锋就是最疼的教训,菲方硬是把建筑材料送上了坐滩军舰。 我们本来计划从太平岛调船拦截,但岛屿归台湾地区管辖,一套申请流程走下来,耽误了关键的两小时,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得手。 这笔账算下来,赤字累累,局面实在被动。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工程拉开序幕,它的目标,就是系统性地填平这三重赤字。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美济、永暑、渚碧等一系列人工岛礁的崛起,它们可不只是多了几个点那么简单。 这些新建的基地拥有长长的跑道和深水码头,大型飞机和舰船可以直接靠泊,响应时间的赤字被大大抹平。 它们也能承载完善的后勤设施,为来往船只和驻守人员提供可靠的淡水、物资和庇护,资源的赤字迎刃而解。 更重要的是,这些坚实的平台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存在证明”,让“人在这里,管得住”从一句口号变成了现实。 尽管造岛工程耗资巨大,也引来了一些国际争议,但它从根本上扭转了我们的后勤困局。东沙岛计划新建的油库,容量要暴增30倍; 永兴岛的跑道也在加长。通过这些努力,曾经的战略短板正被锻造成维护主权和开发资源的坚实支点。这场南海棋局,我们正从被动应对,一步步夺回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