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

漫聊小知识 2025-10-25 21:47:19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看完德国媒体这则报道,我真是打心底里佩服闻泰科技这步棋走得太有远见了!这根本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对,而是早早就把主动权攥在手里的深谋远虑,荷兰和欧盟车企的被动完全是自找的。 2019年闻泰花300亿收购安世那阵,多少人觉得是“蛇吞象”大概率要翻车?毕竟安世是有60年历史的欧洲半导体巨头,每三辆汽车里就有一辆用它的芯片,说是欧洲半导体的“门面”都不为过。 可人家闻泰压根没像其他企业那样,收购后就躺在海外产能上“躺赚”,交割当天连庆功会都没开,直接派20个核心专家直奔荷兰工厂,表面是“学习交流”,实则早就开始拆解产线、规划产能回迁了。 这眼光真不是一般企业能比的,分明是看透了国际环境的复杂,知道把核心产能放在别人地盘就是个“烫手山芋”。 之后几年闻泰砸真金白银在东莞、淮安建超级工厂,2022年东莞基地一投产,年产能就达300亿颗,是荷兰工厂的3倍还多,到2024年全球72%的产能都落回了中国。 这哪是简单的“搬家”?分明是把安世的核心生产能力彻底迁回了自家门口,更妙的是,他们没等别人动手就提前换了国内供应链,从原材料到加工配套全换成自己人,还悄悄搭好了备用生产系统,等于给产线上了“双保险”。 荷兰后来在美国施压下搞管控,冻结资产、断系统权限、停工资,以为这样就能拿捏闻泰,简直是打错了算盘。 他们忘了安世真正的产能和利润早不在欧洲了,东莞工厂承担着全球70%的封装出货,欧洲车企近六成订单都靠这供货。 结果呢?闻泰这边备用系统一启动,国内供应链无缝衔接,产线根本没受影响;荷兰那边倒傻了眼,想施压却发现靶子早没了,反而自己的研发团队先扛不住了——要知道荷兰研发经费40%都来自中国基地的利润,闻泰一断供,那边的研发直接停摆。 更解气的是咱们的研发反超,闻泰压根没满足于“拿来主义”,把安世60年的技术资料全梳理成手册,在上海建实验室砸20亿搞研发,两年就突破了SiC衬底技术,良率85%比荷兰还高7个百分点,直接推出了国产SiC模块。 这玩意儿可不是小零件,是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核心器件,以前全靠欧洲技术,现在咱们不仅能自己造,还比他们造得好。 荷兰本想靠技术卡脖子,结果反被咱们甩在了后面,这脸打得真是响亮。 最后遭殃的还是欧盟车企,这纯属自食其果,安世的小信号二极管、功率芯片占了欧洲车规级市场近三分之一份额,大众、宝马、奔驰的车身上到处都是这些零件,传统燃油车要六七百颗,电动车更是要一千六百多颗。 他们以前为了降本搞“零库存”模式,把鸡蛋全放安世这一个篮子里,现在芯片一断供,沃尔夫斯堡工厂直接停了高尔夫和途观的生产,宝马都开始拆库存车“拆东补西”,奔驰的库存也只够撑两周。 想找替代品?车规级芯片认证要一两年,就算有能替代的,产线也接不住这么大的单,简直是叫天天不应。 说真的,闻泰这波操作把“未雨绸缪”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是运气好,是人家早就看清了全球化里的风险,知道核心产能、供应链、技术这三样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荷兰的短视和欧盟车企的贪婪才是问题的根源,一个想靠政治手段抢利益,一个为了低成本丢了供应链韧性,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事儿也给所有中国企业提了醒:国际竞争里从来没有“躺赢”,只有提前布局、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风浪里站得稳。 现在荷兰主动找闻泰协商,欧盟车企急得跳脚,这结果早就注定了——谁掌握了生产和技术的主动权,谁才有说话的底气。

0 阅读:0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