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8年,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她在美国到处宣传“大寨精神”,如何吃苦!可美国却没有什么反应,而是把他们带到农场参观! 1978年的深秋,纽约肯尼迪机场的舷梯上,一个穿着蓝色劳动布上衣、梳着齐耳短发的中国女性格外醒目,她攥着皱巴巴的发言稿,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这人便是大寨的“铁姑娘”郭凤莲。 彼时的她,刚结束在国内无数次宣讲“大寨精神”的征程,带着让世界看见中国农民吃苦劲头的使命,随代表团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走进华盛顿的会议室,郭凤莲深吸一口气,用带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话开始讲述:“在大寨的七沟八梁上,我们用扁担挑土、用双手刨地,天旱时顶着烈日浇水,下雨时披着麻袋抗洪,80斤的我,能挑起140斤的担子,全村人靠着这股吃苦劲儿,把乱石坡变成了高产田!” 她越讲越激动,手势不自觉地模仿着当年扛麻袋的动作,可台下的美国听众却只是礼貌地微笑,偶尔有人低头记录,眼神里没有她期待的震撼与共鸣。 连续几场宣讲下来,同样的场景反复上演,郭凤莲心里犯了嘀咕:“咱大寨人把吃苦当宝,怎么到了美国,这精神就水土不服了?”直到代表团接到通知,要前往密苏里州的一家农场参观,她才带着满肚子的疑惑,坐上了前往乡村的汽车。 当农场的铁门缓缓打开,郭凤莲彻底愣住了,没有想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色田野里,一台台橙黄色的联合收割机正轰隆隆地穿梭。 驾驶员坐在装有空调的驾驶室里,手指轻点按钮,麦穗便自动被卷入机器,脱粒、清选一气呵成,农场主笑着介绍:“这台机器一天能收割百亩庄稼,顶得上300个壮劳力。” 顺着农场主手指的方向,郭凤莲看到了更令人惊叹的景象,一排排银色的喷灌架在田野上缓缓移动,细密的水珠在空中形成一道道彩虹,滋润着脚下的土地。 “以前在大寨,天旱时我们要提着水桶跑几里地浇水,现在这机器竟能自动浇地?”她蹲下身,摸了摸灌溉过的土壤,湿润松软,和大寨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截然不同。 更让她意外的是,在农场的休息区,她随手拿起一个咖啡杯,杯底赫然印着 “Made in China”,那一刻,郭凤莲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原来中国的商品早已走进美国,可自己却还停留在“靠吃苦就能解决一切”的认知里。 她想起在大寨,村民们用扁担、箩筐对抗自然的日子,再看看眼前的现代化农业,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涌上心头,回国的路上,郭凤莲把自己关在火车包厢里,三天三夜没怎么合眼。 她反复回想在美国农场看到的一切,联合收割机的效率、自动喷灌的便捷、规模化种植的模式,这些都和大寨的传统耕作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能光靠战天斗地的口号活着,咱农民也要学会用新法子过日子。” 她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字迹遒劲有力。 这场美国之行,成了郭凤莲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回到大寨后,她率先提出要学美国农场的好经验,顶着质疑声引入了第一台国产收割机,又带领村民利用当地资源建起水泥厂,还在2012年后搞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乡村旅游。 如今73岁的她,戴着老花镜直播卖核桃,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网红奶奶,可她总说:“1978年在美国农场看到的那道彩虹,我记了一辈子。它让我明白,吃苦精神不能丢,但敢闯新路的胆气更重要。” 如今的大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靠战天斗地闻名的政治样板,漫步在村里,既能看到现代化的温室大棚,也能找到保留完好的原始山道。 那是郭凤莲特意留下的,她说要让后代知道扁担磨肩膀的滋味,而1978年那场充满意外的美国之行,也成了大寨蜕变的起点,见证着一位铁姑娘如何带着传统精神,在时代浪潮中闯出一条属于中国农村的新路子。 信源来自:共产党员网《传奇人物:大寨铁姑娘郭凤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