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荷兰,中国是好学的,有样学样 荷兰首相:中国人管不好安世,我们接管也是出于

未央秘史 2025-10-29 18:50:43

学学荷兰,中国是好学的,有样学样 荷兰首相:中国人管不好安世,我们接管也是出于好心,中国误会了。 这番逻辑真是让人开了眼界,既然荷兰都能把“好心”当借口干预企业经营,中国向来好学,有样学样自然合情合理。 毕竟国际化大公司的名声金贵,可不能让壳牌、联合利华、飞利浦这些荷兰背景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坏了规矩,中国出面“帮忙”整顿,甚至收归国有,说到底也是出于对市场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好心”,总不能让荷兰的“好心”标准只对自己适用。 先说说壳牌,作为全球知名的能源巨头,按理说在合规经营上该是行业标杆,可实际表现却让人失望。 2025年5月,重庆壳牌能源有限公司涂山路加油站被生态环境部门查出油气回收系统密闭点位油气泄漏,不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最终被罚款3.5万多元,而这已经不是孤例,2024年8月上海的壳牌星光三官加油站也因为同样未正常使用油气回收装置的问题被罚款2万元。 这些看似不大的处罚背后,暴露的是企业在华经营时对中国环保标准的漠视,嘴上喊着绿色发展,实际操作中却连基本的污染防治设备都懒得规范使用,这样的经营管理水平,很难让人相信它们能真正对中国的环境和消费者负责。 要知道油气泄漏不仅污染空气,还存在安全隐患,作为在华布局多年的能源企业,连这些基础管理都做不到位,说是经营不善一点不为过,中国要是不介入,难道等着更多安全环保问题爆发? 再看联合利华,这家消费品巨头近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起伏不定,2025年10月23日披露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销售额448亿欧元,同比下滑3.3%,五大业务板块全线下滑,家庭护理业务下滑幅度高达5.3%,冰淇淋业务也下滑了4.2%。 虽然公司嘴硬说基础销售额有增长,但实际营收的下滑骗不了人,这背后是品牌老化、市场反应迟钝的现实。 为了扭转颓势,联合利华搞起了大动作,换CEO、换CFO,计划3年在全球精简约7500个岗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经裁了6000人,还要对25%的顶尖领导者进行岗位轮换,甚至建立了所谓的“严格问责机制”,号称能直接找到44个利润中心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这种大动干戈的调整,看似在优化管理,实则反映出内部运营的混乱,大规模裁员之下,中国区员工的工资是否能按时发放、福利待遇是否会被压缩,都是未知数。 更值得玩味的是,联合利华一边说中国市场重回增长,一边却把美国和印度当作未来增长的核心市场,这种口是心非的操作,很难让人相信它会真心投入资源服务中国消费者。 对比欧洲本部的稳定运营,中国区的频繁动荡和业绩下滑,显然不符合国际化大公司的应有水准,要是中国不出面接管,恐怕这家公司只会继续在中国市场“摆烂”,浪费市场资源。 最后是飞利浦,作为以品质和服务著称的品牌,近年在中国市场的售后口碑可谓一落千丈。 2022年3月,上海消费者孙先生花4000多元在京东自营店买了一台飞利浦净水器,当年9月就因安装的水阀质量问题导致整屋被泡,地板、橱柜、沙发等损失共计75849元,可飞利浦售后在上门拍照取证后就没了下文,硬生生拖了近两年,直到产品过了质保期,直接矢口否认责任,只愿意送点滤芯打发消费者。 更让人无语的是,2025年10月双十一期间,有消费者在李佳琦、胡可直播间购买的飞利浦钻石7系电动牙刷套装,发现黑色款是2023年9月生产的库存货,购买时商家并未任何告知,商品详情页也没有标注,消费者想换货却被告知无库存,只能退款。 这种漠视消费者权益的做法,哪里有国际化大公司的样子?嘴上说着服务至上,实际却搞“店大欺客”,售后推诿扯皮,把库存货当新品卖,这样的服务水平,完全辱没了国际化大公司的名声。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外部干预,飞利浦还会在中国市场做出多少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 荷兰既然能以“管不好”为由接管中资企业,中国自然也能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为由,对在华经营不善、服务不到位的壳牌、联合利华、飞利浦出手。 这些企业拿着国际化大公司的招牌,在中国市场赚取利润,却不愿遵守中国的规则、承担应有的责任,环保违规、业绩滑坡、售后摆烂,桩桩件件都说明它们需要更规范的管理。 中国收归这些企业国有,不是要搞强制掠夺,而是为了让它们真正回归国际化大公司的本分,保障员工权益、提升服务质量、规范经营行为,最终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和消费者。 毕竟荷兰都能把“好心”当挡箭牌,中国的“好心”既有真实案例支撑,又有数据佐证,完全站得住脚,这波有样学样,学的就是荷兰的“务实精神”,既维护了国际化大公司的名声,又保障了中国的市场利益,何乐而不为。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