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居住在英国利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刘莉和余万青,利用英国铁路赔偿系统的巨大漏洞

春秋说史 2025-10-29 19:10:53

两名居住在英国利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刘莉和余万青,利用英国铁路赔偿系统的巨大漏洞进行非法获利 2024 年 10 月,英国利兹警方敲开一间留学生公寓的门,进门后搜出的东西让在场人震惊,大量电子设备、数十张 SIM 卡,还有一沓伪造的账户资料。 这不是普通的治安搜查,而是针对两名中国留学生的刑事抓捕 ,她们靠钻英国铁路赔偿系统的漏洞,短短几年骗走了超过 14 万英镑(约合 130 万人民币)。 事情的起点,其实是一次偶然的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刘莉,之前买了一张火车票,后来退了票,却意外发现:这趟列车延误后,她没坐车、没保留车票,居然还能成功领到 “延误赔偿”(Delay Repay)。 这个 “发现” 让她动了心思,转头就告诉了室友、教育学硕士余万青。一开始两人只是试探,买张短途票,退票后等列车延误,提交赔偿申请。第一次拿到钱时,她们还心存侥幸,觉得是 “系统漏洞,没人发现”。 可尝到甜头后,两人的操作越来越 “专业”。刘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编写了自动操作的脚本,批量注册虚假账户,还买了能插多张 SIM 卡的设备,用来接收验证码,伪装不同身份。 余万青则负责 “盯梢”, 每天刷英国铁路的延误信息,专门挑那些经常晚点的线路,提交赔偿申请。 为了不被发现,她们还开了好几个银行账户,把骗来的钱分散存进去。 平时消费、还债用的就是这些钱,表面上看,两人和其他留学生没区别,没人知道她们账户里的钱藏着 “猫腻”。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英国铁路公司做财务复核时,发现了异常:有大量延误赔偿申请,都集中在利兹同一区域,而且申请账户的注册信息、收款账户都透着不对劲 ,很多账户像是 “批量造出来的”,不是真实乘客的信息。 公司立刻启动人工追查,顺着申请记录、支付流水往下查,很快锁定了刘莉和余万青的操作轨迹,随后报了警,警方通过技术溯源,查清了两人的作案手法,这才有了开头的抓捕场景。 庭审时,两人还辩解 “只是利用系统漏洞,不算骗”,但法官和检方根本不认可。 检方指出,她们的行为有明确的计划性和分工,一个写脚本、做伪装,一个盯线路、提申请,还特意分散收款,就是为了躲避追查,已经构成诈骗。 法官在宣判时说得更直接:“发现系统问题后,本可以告诉铁路公司,帮着改进漏洞,可你们却把它变成了牟利工具,性质完全不同。” 最终,主谋刘莉被判 30 个月监禁,从犯余万青因为认罪态度好,被判 17 周监禁,法庭上,两人忍不住落泪,远在中国的家属只能通过视频旁听,场面格外沉重。 这件事情发生后,英国铁路部门火速行动,紧急修订 “Delay Repay” 系统: 新增退款记录与赔偿申请的实时交叉校验机制,只要乘客办理过退票,系统会自动锁定对应车次的赔偿通道,从技术层面堵死 “退票后仍领赔偿” 的漏洞,全力防止类似事件再发。 这起案子给所有人提了三个醒: 对有技术能力的人来说,技术是工具不是 “作恶的底气”。 发现漏洞后,第一反应该是报告相关机构,而不是想着怎么钻漏洞赚钱 ,再聪明的算计,越了法律的界,终会付出代价。 对企业和机构来说,自动化系统不能只图高效,还要补上 “反欺诈” 的缺口。 铁路公司的赔偿系统,要是早有交叉校验(比如退票后自动取消赔偿资格)、异常账户识别的机制,也不会让两人骗这么久。 英国《卫报》也评论道:“科技简化了服务流程,却让诚信变得愈发重要。 系统漏洞能靠技术修补,但个人心中的道德缺口,才是最难挽回的损失。” 对留学生群体来说,在外生活压力大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把 “违法” 当出路。 14 万英镑的获利,换来了几十个月的监禁,不仅学业中断,留下犯罪记录,未来的人生都会受影响 ,这样的 “划算”,其实是赔上了一辈子。 现在案子结了,但留下的思考还在:不管在哪个国家,不管有多少 “漏洞” 可钻,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才是最基本的安全线。

0 阅读: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