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中国14亿人口,从来就不缺人才,全送到美国了,

霁雾阙任 2025-10-29 19:29:07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中国14亿人口,从来就不缺人才,全送到美国了,怎么跟美国竞争?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一语道破现状:许多中国高科技人才宁可在美国平庸度日,也不愿回国施展才华,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张忠谋说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他一辈子和芯片打交道,对人才的价值最清楚。     早在上世纪,他就看明白了一个现实:经济发展和人才聚集是相互影响的,机会多、平台好,人才自然会往那跑。     硅谷的芯片实验室里,随便找个工程师,十之八九都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波士顿那些生物科技公司里,中国名校出身的研究员同样占了不少。     过去二十年,中国顶尖理工科高校的毕业生中,有超过六成选择留在美国,这些人可都是精挑细选的“尖子”,能力和潜力都很强。     张忠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人才不只是数字,更是科技创新的核心。     中国有14亿人口,可这些顶尖力量跑到国外去,国家的科技实力自然受影响。     他的意思很简单:有人才却留不住,再多资源和政策也只能是“空喊口号”。     施一公自己就是见证者。     清华1985届本科2251人里,一千六七百人去了美国,大部分至今没回来。     他在普林斯顿任教时发现,美国很多制药公司里,一线科研人员里中国面孔最多,可高层管理几乎清一色是外国人。     那些北大、清华出来的学霸们,明明能力超强,却心甘情愿在底层打工,不想回国闯一闯。     美国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纽约时报》曾报道,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的中国本科毕业生中,超过一半留在美国工作。     这些人原本能成为中国科技的中坚力量,如今却成了美国科技产业的“隐形功臣”。     台积电赴美建厂时,上千名工程师随队过去,也让张忠谋感叹:这是一场人才的外流。     为什么这些人宁可在美国“躺平”?原因其实挺现实:收入高、环境好、科研体系成熟,做事不用担心经费或行政手续。     再加上“稳定第一”的观念,不少人觉得在美国当个小螺丝钉也比回国重新打拼轻松。     可问题是,那些选择留在美国的人,往往再也无法成为真正的领军人物。     不过,这几年风向开始变了。     美国的H-1B签证越来越难拿,还要多交上万美元附加费,而中国则在不断放宽人才政策,推出K字签证、科研专项补贴、住房支持等。     科研条件也在改善,像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这些领域,都急需突破。     施一公2008年回国后,带出了一支世界一流的团队,他自己也说,那种“亲手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满足感,是国外给不了的。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20年前的样子。     越来越多在美留学的人选择回来,他们发现美国的平台再好,也终究是别人的舞台。     而在国内奋斗,哪怕辛苦,也能亲眼看到自己改变的成果。     张忠谋的那句“怎么竞争”如今或许有了答案。     关键不是“人才去哪儿”,而是“我们能不能让人才留下来、用得上”。     当环境越来越开放、机会越来越多,那些曾经流向海外的力量,也终会汇聚回家。     毕竟,14亿人的智慧,不该只为别人发光。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国网资讯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