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总理,鲜为人知的五件事: 1.死后不留骨灰: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1-10 02:56:17

关于周总理,鲜为人知的五件事: 1.死后不留骨灰: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早在十几年前,他就与邓颖超约定死后不留骨灰。1976年,总理去世,当时中国政治形势复杂,林集团刚被粉碎。 1月15日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按照总理的遗愿,将家属召集到一起,当晚便找来总理生前党小组的成员帮忙,用农用飞机将总理的骨灰撒向天津——他少年时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以及黄河入海口。总理的这一决定,展现了他超凡的豁达胸怀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死后也愿与天地融为一体。 2.官而不显的平民总理: 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却只求不显。他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更是磨得几乎看不出原来的纹路。出国访问时,他会将破旧的内衣等衣物锁在专用箱子里,以免被人看到,让工作人员误以为是机密文件箱。在国内办公时,他常套上一副蓝布袖套,就像一个普通工人。 他在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5年,这座老平房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维修都被他拒绝。有一次工作人员趁他外出小修了一下,他回京后当晚便离去暂住钓鱼台,直到工作人员将房内旧家具全部换回来才肯回去。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平民宰相,什么是人民的公仆。 3.长征中带头搓稻谷: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黎平,国民党反动派强迫群众把粮食和舂米的石臼都藏起来,企图困死、饿死红军。一天,红军宿营后找到一些稻谷,但缺少舂米工具。周恩来见此情景,立即召集干部开会,号召大家用石头瓦片搓米,他自己也亲自动手。 警卫员魏国禄见状,上前劝阻,认为他是首长,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周恩来却耐心解释,正因为他是首长,才更应带头。在他的带动下,红军指战员们都更加起劲地干起来,经过两个多小时,每个人都超额完成任务,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红军首长带头自行解决困难、不惊扰百姓的品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4.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周恩来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1956年,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他指示要根据世界科学已有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国的科学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他强调要尽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迎头赶上”,同时又要“重点发展”,避免力量分散。在他的指导下,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前5年,于1962年基本完成,有效解决了一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后来,他又领导编制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还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情报信息工作,推动了我国科技情报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5.三付餐费传佳话: 1973年9月16日,周恩来在杭州楼外楼菜馆吃饭,当时点了西湖醋鱼、干菜肉、霉千层等几个菜。饭后结账时,菜馆只收了10元多一些,周恩来觉得太便宜,让秘书再加钱,要按市价付足。师傅表示再收5元,周恩来仍说不够,坚持要收足钱,否则不走。师傅只得又收下10元。 然而,周恩来走后一个多小时,杭州机场打来电话,说他上飞机前又留下10元钱补付午饭钱。原来他唯恐楼外楼没有收足钱,又托人转交。周恩来先后3次共付了30多元钱,而实际上楼外楼按照市价细算,总共才19元多一些。他这种公私分明、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质,令人钦佩。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