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一对夫妻把一台全新的苹果手机挂到网上售卖,标价是9600元,很快来了一位爽快的客户,二话不说转账10000块钱,把手机取走了。夫妻俩本以为是个正常的交易,可几天后银行卡就被冻结了,一问才知道这笔钱涉诈 袁女士因公司福利抽奖获得一部全新的苹果手机,由于家中已有两部手机,她便想着在二手平台上卖掉。她将新机拍照上传,标价9600元。 平台上的卖家多、竞争也大,但苹果手机一直是热门产品,价格公道,加上包装完整,很快就有不少人点进来看。 就在挂出不到半小时,一位昵称为“小海”的买家主动联系了胡先生(因袁女士的账号绑定的是丈夫的联系方式)。 这位买家态度干脆利落,开口就是一句:“全新未激活?9600行,我要了。” 胡先生一听,心里欣喜。本来卖二手机就怕碰上砍价、挑刺的买家,没想到这么顺利。 他立刻回复,对方也毫不拖沓,接着提出一个要求:“我可以上门自提吗?我买给公司用的,邮寄麻烦,也怕路上出问题。你们也能省平台手续费。” 听到这里,胡先生觉得这要求完全合理。二手交易中,线下面交相对更安心,对方也能检查机器,大家都能放心。于是双方约定第二天下午在小区门口见面。 约好时间后不久,“小海”又发来一条消息:“我这边是公司采购,需要把货款从公司账户直接转到你银行卡上,麻烦你给我一个收款账户。” “公司采购”四个字让胡先生产生了信任。他心想,公司采购一般讲流程、讲正规,转账才符合操作。他也没再多想,便把妻子袁女士的银行卡号发了过去。 不久,对方回了一张转账截图,显示已经向袁女士账户转入10000元。 胡先生愣了一下:“不是9600吗?” 买家立刻回复:“剩下的是辛苦费,一点心意。” 胡先生心里还有些不好意思,觉得遇到大方的买家了。 第二天下午,对方准时来到胡先生所在的小区门口。 “小海”是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年轻人,穿着外套,背着个电脑包,看上去甚至像是办公室职员。 他检查了手机的序列号、包装、外观,大致确认是未激活机,也没有啰嗦太多,直接把手机装进包里,说了句“谢谢啊,合作愉快!”随即离开。 整个过程顺风顺水。 夫妻俩甚至还庆幸了一番:“这买家真不错,干脆人还好。” 三天之后,袁女士准备给母亲转账,却发现银行卡提示“账户已被冻结”。 她起初以为是银行系统问题,便与胡先生一起到网点咨询。工作人员查询后表情立刻严肃起来:“你们这卡涉嫌接收涉诈资金,正在协查中,目前不能进行任何资金操作。” “涉诈?怎么可能?我们只收了卖手机的钱啊!”胡先生急得声音都变了。 工作人员解释,有受害者报警称遭遇电信诈骗,而骗子转账给受害人之后,又将部分资金流向袁女士账户,因此,警方正在对所有相关账户进行控制。 这时,夫妇俩才真正意识到——那笔看似“大方”的转账,其实是骗局的一环。 胡先生第一时间打开二手平台去找“小海”的账号,却发现页面已经变成“用户已注销”。再试图拨打对方微信、电话,全部显示无法联系。 那个爽快大方的买家,彻底消失了。 胡先生越想越后怕:“他不是怕麻烦,是怕留下证据。他根本就是骗手机的!” 原来,“小海”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正常交易,而是为了找一个能接收涉诈转账的“落点账户”。一旦转账成功,他再以自提方式把手机骗走,然后迅速消失。 而真正的受害者,却变成了无辜的袁女士和胡先生。 胡先生立刻报警。警方表示,这种新型骗局在近两年屡次出现,属于“反向诈骗”: 骗子用诈骗所得资金转给卖家。 卖家以为是正常款项,将商品给了对方。 一旦真实受害者报警,警方追查资金流向,卖家的账户自然会被冻结。 骗子则已经携带实物跑得无影无踪。 更可气的是,骗子往往只需要骗手机,不找卖家要身份证、收货地址等信息,隐匿性极强。 警方对此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公司转账”要求; 平台以外转账具有极大风险,不受平台保护; 无论对方多么爽快,只要涉及转账与线下取货,就必须提高警惕; 如果出现陌生大额转账,尤其“超额转账”,要立刻核实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