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是同一量级的对手,美国关税战失败后,就使出了“杀手锏”——将最铁的,离中国最近的,精心打造数十年的盟友日本推了出来。 中美打关税战那段时间进口商品涨价,不少商家抱怨成本高,很多人没细想,这场仗本质是两个量级相当的对手过招。 经济上两边都是全球顶流,中国卖出去的东西遍布美国超市,美国的技术和投资也扎在中国不少行业里。 科技上更不用说,两边都有拿得出手的硬家伙,不是谁能轻易压过谁的。 全球范围里,不管是贸易规则还是区域影响力,两边说的话都有人听,这种实力对等的局面,注定关税战打不出美国想要的结果。 美国当初挥着关税大棒,心思挺明白,就是想拦住中国产业升级的路,还想把贸易逆差的窟窿补上。 可真打起来才发现,这套不管用,中国出口的东西凭着质量和价格,就算加了税照样能卖出去,美国市场离了还真不行。 反倒是美国自己,加税之后国内物价蹭蹭涨,企业进货成本高了,生意越来越难做,老百姓怨声载道。 有意思的是,美国连盟友都不放过,对着日本的钢铝、汽车也加税,搞得日本企业损失不小,民众不满情绪特别高。 到最后,贸易逆差没见少,自己国内经济先扛不住了,盟友那边也怨声载道,这场关税战输得明明白白。 打不赢关税战,美国就掏出了藏着的杀手锏——日本。 这两国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美国花了几十年功夫,从军事部署到经济合作,把日本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日本的地理位置太关键了,离中国近,又是第一岛链上的重要节点,对美国来说,把日本推到前面,遏制中国的效果最直接。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芯片材料、高端制造这些领域有优势,跟美国的技术能凑到一起,联手起来在科技领域能形成不小的压力。 关税战之后,美国换了个思路,不再对日本硬来,反而用关税豁免当甜头,换日本配合。 就说芯片领域,美国撺掇日本收紧对华出口管制,那些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和材料,日本要是真卡脖子,确实会给相关产业带来麻烦。 美国驻日大使还公开给日本站台,帮着指责中国,就是想把日本彻底拉到自己这边。 日本政府也跟着配合,在公开场合强化对华竞争的说法,可背地里其实挺纠结。 日本的芯片企业大多依赖中国市场,真要是断供,自己的损失也不小,所以不少企业都在观望,没真的敢下死手。 之前日本想在芯片领域搞小动作,中方一提可能限制稀土出口,日本就赶紧收敛了,因为稀土是日本制造业离不开的东西。 美国也没安好心,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年说加税就加税,现在给点好处就叫日本当马前卒,哪天要是有利益冲突,第一个被牺牲的可能就是日本。 美日这种捆绑,本质是美国无力单独对抗后的无奈之举,也是日本想借美国之力提升自己影响力的投机行为。 所谓的同盟,说到底就是互相利用。美国想靠日本遏制中国,日本想靠美国捞好处,可这种建立在利益交换上的关系,根本经不起考验。 中国的应对也很沉稳,你搞技术封锁,就自己搞研发突破;你搞联盟围堵,就跟其他国家深化合作,实力对等的博弈里,靠拉盟友当枪使根本长久不了。 靠拉盟友当枪使的博弈,赢不了长久,把邻居逼成对手的算计,终会反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