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放大招8200万美元给日本递上“大杀器”,这波操作直接让全网炸翻! 美国国务院 11 月 19 日正式批准对日军售,总额 8200 万美元,而而这批军售中包含了GBU-53 精确制导滑翔炸弹及 GBU-31(JDAM 系列)滑翔制导套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GBU-53炸弹个头不算大,长度不到两米,重量也才一百公斤出头,但射程能拉到一百多公里。 这意味着什么?载机不用飞到对方的防空圈里冒险,在安全距离外扔出去就能掉头走,大大降低了被拦截的风险。 更厉害的是它装了三种不同的导引方式,不管是大雾天、下雨天,还是黑灯瞎火的晚上,都能精准找到目标,就算目标是移动的,比如海上的舰艇或者地面的车辆,也跑不掉。 之前美军测试的时候,这种炸弹的命中率一直很高,实战里也验证过可靠性。 另外那批JDAM套件更有意思,它不是直接的炸弹,而是给普通航空炸弹装的“升级包”,装上之后,原本靠运气扔的炸弹就变成了能精准打击的武器,成本不高,效果却很明显。 日本现在的主力战机,像F-15J、F-2这些,都能装这些炸弹和套件,一架战机就能带十几枚,火力输出直接翻倍。 美国不会平白无故把这么好用的东西卖给日本,表面上说的是“提升日本应对威胁的能力”,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实际里全是算计。 最核心的就是技术绑定,这些武器的核心技术、数据接口全是美国标准,后续的维修、升级、弹药补给,都得依赖美国的体系。 等于说日本买了武器,就把自己的远程打击能力和美国绑在了一起,想脱钩都难。 而且军火生意从来都是一本万利,八千二百万只是初始采购价,后面的维护、零件更换、系统升级,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军火商能赚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战略层面,美国想让日本在亚太地区承担更多“前线责任”,把日本武装起来,自己就能少投入一些力量,还能借日本的手牵制区域内的其他力量。 就在这次军售之前几天,美国刚批准了对台的军售,短短几天内连续动作,明显是在编织一张军事合作的网。 日本这边也不是单纯的“买家”,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些年日本的军事政策一直在变,早就不是以前只讲“专守防卫”的时候了,一直在往“能攻能守”的方向转。 但光有政策不行,得有实打实的武器撑着,这批精确制导武器正好补上了这个短板。 有了这些东西,日本所谓的“反击能力”就从口号变成了实际能落地的战力。 之前日本一直在提升海空力量,现在远程打击能力也跟上了,整个军事体系就完整了。 当然日本也清楚,拿美国的武器就得听美国的话,技术依赖、供应链依赖都是躲不开的,但在它看来,这些代价换来了战力的跃升,很值。 而且通过这次采购,日本还能和美国在装备标准、数据共享上走得更近,进一步巩固同盟关系,在地区事务里的话语权也能跟着提升。 这笔军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区域的军事平衡,日本之前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一直有短板,这批武器到位后,这个短板就补上了,和它现有的海空力量配合起来,整体威慑力会提升一个档次。 这种变化周边国家不可能看不到,后续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其他国家也会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或者提升远程打击能力,区域内的军备动态会变得更复杂。 美日之间的军事一体化也会因此加深,以后很可能会围绕这些武器开展联合军演、战术协同训练,作战流程和指挥体系都会进一步融合,形成更紧密的作战整体。 日本要真正把这些武器用起来,还有不少活儿要干,战机和炸弹的系统对接、飞行员的专项训练、弹药的储存维护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时间和金钱。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这些工作完成,日本的军事战术会彻底改变,指挥流程、后勤保障的重点都会向远程精确打击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