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肋刺痛,胆腑气滞!一张经典方,专克“湿热瘀结”,化解胆结石! 胁肋刺痛,右上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1-24 17:15:23

胁肋刺痛,胆腑气滞!一张经典方,专克“湿热瘀结”,化解胆结石! 胁肋刺痛,右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体位改变后加剧,这多半是“胆腑气滞、湿热瘀结”在捣乱。 中医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又为“中清之府”,以通降下行为顺,需肝气疏泄正常,胆汁才能顺利排泄。若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会致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气滞则水液代谢障碍,聚湿生热,湿热蕴结于胆腑,煎熬胆汁,日久形成砂石,即胆结石。常伴随胁肋刺痛、口苦口臭、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症状。 针对胆腑气滞、湿热瘀结型胆结石,《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堪称经典良方,能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化石散结,专攻胆结石的“湿热瘀结”根源。 组方 柴胡、黄芩、大黄、枳实、白芍、茵陈、栀子、半夏、生姜、大枣、金钱草、海金沙。 方解 方中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使肝胆气机舒畅,胆汁排泄正常,直击“胆腑气滞”的核心;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与柴胡配伍,一散一清,共解肝胆之热。 大黄、枳实为臣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能荡涤肠胃,使湿热瘀结从大便而出;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增强行气之力,助柴胡疏解肝胆气滞,二者协同,促进气机通畅,化解因气滞导致的湿热瘀结。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调和肝脾;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可清利胆腑湿热;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助茵陈增强清热利湿之功;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姜降逆止呕、温中散寒,二者配伍,和胃降逆,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药。 金钱草、海金沙为使药,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海金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二者均有化石排石之功,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化解胆结石。 全方既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又清热利湿、化石散结,做到“疏、清、化、排”兼顾,避免只疏不清导致湿热瘀结反复,或只化不排使结石难以排出。 临床加减 临床中,这类患者多有明显诱因:比如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后胁肋刺痛加重,或吃烧烤、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绞痛明显。具体使用此方时,还需依据个人情况,加减辨证为先。 若患者结石较大、瘀血较重,可加三棱、莪术,增强破血逐瘀、软坚散结之力; 若口苦口臭、发热寒战、湿热症状明显,可加龙胆草、黄连,增强清热燥湿之力; 若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脾虚湿盛,可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巩固运化根基。 日常调养 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要注意别吃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辣椒等,减少胆囊负担;避免久坐不动,每天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促进气机流通,增强体质;情绪要保持舒畅,生气时可按揉阳陵泉穴、胆俞穴,疏泄肝胆之气。治疗和调养相结合,恢复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你也有上述相关问题,可以说说情况,给大家答疑!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