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慈禧太后说:“让你当两江总督,知道为什么吗?”左宗棠答:“去清理李鸿章的势力,”“明白就好。”左宗棠并未照办,而是枪口对外。带200亲兵视察上海防务,过外国租界时命令:刀出鞘、枪上膛,谁敢阻拦,格杀勿论。 到任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带着两百名亲兵从南京乘船南下,准备巡查上海的海防要地。江面雾气未散,左宗棠披着一件深色大氅,神情沉稳,却带着一丝凌厉。 船靠上海码头时,租界的巡捕早已在岸边张望,看到亲兵们清一色的抬枪、马刀,腰里还别着短铳,顿时慌了神。领头的英籍巡捕挥着警棍上前,用蹩脚的中文喊:“不许带武器进租界!这是规矩!” 左宗棠坐在轿子里冷哼一声,掀开轿帘:“上海是中国的土地,我是中国的总督,带亲兵巡查防务,何需外人批准?”话音刚落,他抬手一挥,“继续走!谁敢挡路,按军令处置!” 两百名亲兵立刻排成人墙,刀光闪闪,枪口直指巡捕。英籍巡捕急得跳脚,赶紧让人去搬救兵——各国领事听闻消息,带着卫队匆匆赶来,想以“违反租界章程”施压。可左宗棠根本不接招,指着巡捕身后的租界界碑:“道光年间的章程,是允许外国商人居住,不是让你们占中国的地、管中国的事!” 就在双方僵持时,一名法国领事傲慢地说:“左大人,租界之内,当守我国法律。”左宗棠“嚯”地站起身,手按腰间佩刀:“法国在越南寻衅滋事,还敢在上海摆架子?今日我就是要让你们知道,中国的土地上,得听中国的话!” 亲兵们见状,齐刷刷地举起枪,枪栓拉动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各国领事脸色骤变,他们早听说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狠劲,真要动手,自己这点卫队根本不够看。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左宗棠已下令:“开路!谁敢动一下,就别怪子弹不长眼!” 队伍浩浩荡荡穿过租界,沿街的外国商人吓得关了店铺,巡捕们缩在路边不敢吭声。走到外滩的海防炮台时,左宗棠停下脚步,看着炮台上锈迹斑斑的火炮,脸色更沉——这些炮台还是鸦片战争时留下的,李鸿章主政两江时,只知整顿淮军、搞派系争斗,根本没心思加固海防。 他当即让人叫来负责炮台的军官,指着火炮怒斥:“敌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你还守着这些破铜烂铁!三天之内,把所有炮台检修一遍,换上火药,调派淮军旧部驻守,少一根炮管,我拿你是问!” 军官吓得连连点头,左宗棠又盯着黄浦江面上的外国军舰:“告诉那些洋人,军舰不许在吴淞口停留超过三日,敢越界一步,就开炮轰沉!”消息传到各国领事馆,洋人果然收敛了气焰,法国军舰悄悄驶离了吴淞口。 有人偷偷给慈禧递折子,说左宗棠“抗旨不遵,偏袒李鸿章旧部”。左宗棠得知后,直接上书反驳:“当前法国窥伺越南,上海是海防门户,若先搞派系内斗,外敌趁虚而入,两江危矣!臣身为总督,当以国家为重,而非党同伐异!” 慈禧看着奏折,又想起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终究没再追究。而左宗棠借着巡查防务的机会,一口气整顿了上海、宁波等地的炮台,调派湘军精锐驻守,还联络了南洋水师,形成了沿海防御链条。他甚至让人从福建船政局调来了新式炮舰,在黄浦江操练,炮声震得租界的洋人夜不能寐。 要知道,当时李鸿章主张“避战求和”,认为清军打不过洋人,可左宗棠偏不信这个邪!他在两江推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仅加固海防,还创办军械局,仿制洋枪洋炮,让淮军旧部也跟着练新兵、学战术。那些原本担心被清理的李鸿章旧部,见左宗棠一心抗敌,也都心甘情愿听他调遣。 这哪里是清理势力?分明是把派系之争抛在脑后,攥紧拳头对付外敌!左宗棠心里跟明镜似的,慈禧想让他制衡李鸿章,可国家都快被洋人欺负到头上了,哪有功夫搞内耗?他用两百亲兵闯租界的强硬,不仅守住了中国的主权,更敲醒了那些沉迷派系斗争的官员——国之不存,派系何用?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一生都在跟外敌死磕,收复新疆、镇守两江,从来不是为了个人权势,而是为了“寸土不让”的家国大义。比起那些只顾争权夺利的政客,左宗棠的“枪口对外”,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风华绝代
左公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