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时,苏青未婚先孕,只能中断学业嫁人。结婚后,她连续生了4个女儿,遭到丈夫的嫌弃和冷落。一次,她伸手向丈夫要钱买米,丈夫竟然扇了她一耳光:“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赚钱啊!” 冯和仪,笔名苏青,1914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留美归来,母亲读过女子师范,家里书多得堆满架子。她小时候被寄养在外祖母家,村里私塾教她认字。七岁那年,父亲回国,她跟着祖父搬到宁波城西,进了祖父办的小学。1921年,全家去了上海,她转到弄堂小学读书,课余就泡在借来的小说和诗集里。中学在宁波中学,成绩总是拔尖,校刊上常有她写的文章。1933年,19岁的她考进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学的英语,爱读莎士比亚,图书馆里常能看到她翻书的身影。同学都夸她长得清秀,喊她“宁波皇后”。 大学生活刚开始,她认识了同窗李钦。两人一起演过学校的话剧,接触多了,李钦对她展开追求。她那会儿对感情懵懵懂懂,没多想就答应了订婚。没想到,第二年她发现自己怀孕,学业只能停下。家里和李钦那边都催她结婚,她稀里糊涂就点头了。婚礼草草办完,她成了李家媳妇,可这门亲事却让她的人生拐了个大弯。 怀孕后,苏青退学,跟着李钦过日子。婚后没多久,她就发现李钦在外头跟别的女人不清不楚,回家还对她爱搭不理。婆婆也常挑刺,说她读书人出身却干不好家务。第一胎生了个女儿,婆家脸色更难看了,婆婆嘴上不说,心里嫌她没生男孩。李钦对孩子也不上心,晚上回来就往藤椅上一躺,抽烟看报。她咬牙操持家务,怀着孕还得洗衣做饭,家里米缸却老是空的。 接连几年,她又生了三个女儿。每次生产完,婆婆的冷眼和李钦的疏远都让她日子更难熬。家里开支大,她得精打细算,连孩子的衣服都是用旧布缝的。1937年,他们搬到上海租界,住在一间小公寓里。有一天,家里连米都买不起了,她硬着头皮找李钦要钱。没想到,李钦甩手给了她一巴掌,还冷嘲热讽说她是知识分子,自己能赚钱。她愣在原地,脸火辣辣地疼,但还是捡起地上的铜板,去买了点米。 为了不看丈夫脸色,她出去找活干,在附近小学教了三个月书。早上她带着教案去学校,教小孩认字,拿的那点工资总算能买点菜。可婆婆四处说她抛头露面,工作没多久就干不下去了。搬到上海后,她以为日子会好点,但李钦还是老样子,家里的担子全压在她肩上。她开始明白,靠丈夫是指望不上的,只能自己想办法。 被李钦的冷漠和那一巴掌伤透了心,苏青决定靠自己翻身。她想起大学时读的书,觉得写作能赚钱。晚上孩子睡了,她就点着油灯写文章,投给上海的报社。1935年,她第一篇散文登在《论语》上,拿了几块钱的稿费,攥在手里像是抓住了希望。她越写越顺,文章常被报刊采用,慢慢在上海文坛有了点名气。1942年,她生了个儿子,婆家态度缓和了些,但李钦还是不改花心。她忍无可忍,1943年提出离婚,带着五个孩子搬出去单过。 离婚后,她写作更拼了。《结婚十年》在《风雨谈》连载,讲她自己的婚姻苦楚,读者争着买来看,书店都卖断货了。张爱玲看了她的书,专门写了篇序夸她写得真。苏青那几年是她最风光的日子,穿着布旗袍去签售,读者排着队找她签名。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1945年,她因时局问题被抓进监狱,出来后文坛变了天,她的作品没人要了。她四处找工作,啥也找不到,只能靠每月几十块的补贴过活。 晚年,她跟女儿和外孙挤在上海一间10平米的小屋里,桌上放着当年的旧剪报。她每天教外孙认字,粉笔在木板上写得沙沙响。1982年,她去世了,两年后,上海公安局给她平了反。她这一辈子,命苦但从没低头,靠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尊严。她的书现在还在,字里行间全是她的倔强。
20岁时,苏青未婚先孕,只能中断学业嫁人。结婚后,她连续生了4个女儿,遭到丈夫的
另眼观史
2025-09-01 09:1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