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清退中国工人最近,网络上关于以色列在部分项目中清退中国工人的消息引发了不少

墨者善受本人 2025-09-21 10:01:00

以色列清退中国工人最近,网络上关于以色列在部分项目中清退中国工人的消息引发了不少关注,这些消息虽未得到官方正式公告确认,但从网友分享的信息和相关讨论来看,清退范围似乎集中在特定领域,并非全面性政策调整。在以色列,中国工人一直是外籍劳动力中的重要群体,尤其是建筑业,他们凭借娴熟的技术和高效的工作态度,一度占据了当地建筑业近半数劳动力,为以色列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着力量。这些工人大多通过劳务中介获得工作机会,出国前往往要支付 10 万到 15 万元的中介费,合同期最长达 63 个月,对他们而言,这份工作承载着改善家庭生活的期望,背后是沉甸甸的经济压力和对未来的期许。

然而,地缘政治的变化却让他们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随着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中以双方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分歧逐渐显现,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支持 “两国方案”,在联合国多次谴责以色列侵犯主权的行为,而以色列在国际上正面临越来越孤立的局面,已有 149 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这种政治层面的张力,慢慢延伸到了经济合作领域,清退中国工人的举动被不少人认为是这种博弈下的衍生结果。更让人揪心的是,在以色列的中国工人早已面临诸多困境,薪资拖欠问题屡见不鲜,2025 年 6 月就有山东工人被拖欠两个月工资及退税合计约 15 万元,维权之路异常艰难。安全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忽视,2023 年 10 月哈马斯袭击事件中,有中国工人下巴被炸飞需要面部重建,甚至在空袭来临时,他们还被禁止进入防空洞,只能自行寻找混凝土管道等临时掩体躲避危险。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此前的言论更是让中以关系雪上加霜,他在会议中无端指责中国等国家利用技术手段影响西方媒体,制定反以色列议程,这种缺乏证据的表态显然不符合事实,更多是出于自身政治考量。要知道,自 1992 年中以建交以来,双方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有着长期的合作基础,中国是以色列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市场,以色列也曾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 倡议,如今却因美国的地缘政治压力和自身外交立场调整,让两国关系出现波动。对于被清退的中国工人来说,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若立即回国,高昂的中介费和前期投入将付诸东流,还可能背上债务;若尝试转往其他国家务工,手续复杂且耗时,无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他们背井离乡辛苦打拼,却无辜成为了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目前,当务之急是保障这些在以中国工人的合法权益,驻以使馆需及时为工人提供帮助,核实清退信息,指导他们保留合同、工资单等劳务证据以便维权。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劳务中介的监管,打击黑中介骗取高额费用的行为,设立应急补偿基金,尽可能减少工人的损失。中以关系的发展需要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分歧,而不是让普通民众为政治博弈买单,毕竟和平合作才是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0 阅读:12
墨者善受本人

墨者善受本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