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搬进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骂他 “疯了”:放着庄稼不种偏去治沙!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我国西北的甘肃省武市,腾格里沙漠的黄沙常年肆虐。 每当春季来临,沙尘暴便会席卷整个地区。 狂风卷起漫天黄沙,将天空染成昏黄色,能见度不足十米。 在这片看似毫无生机的土地上,一位普通的农民用二十余年的坚守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治沙传奇。 1999年春天,王银吉站在自家田埂上,望着不断逼近的沙丘,内心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 那时他刚过而立之年,看着祖辈留下的良田不断被沙漠吞噬,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 起初,妻子杨桂花坚决反对,她哭着说两个孩子上学要钱。 但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却支持儿子的决定,这位经历过风霜的老人拍板定案:"治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咱们干!" 治沙之路从"庙儿墩"沙窝区开始。 第一年春天,王银吉和父亲挖了2000多个树坑,种下了耐旱的沙枣和梭梭苗。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赶着家里仅有的两峰骆驼,驮着四个大水桶,往返于家和沙漠之间。 沙漠中没有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每趟要走两个多小时。 6月的沙漠,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他们的汗水滴在沙地上瞬间蒸发。 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种植的2000多棵树苗,最终只成活了100多株。 望着枯死的树苗,王银吉没有气馁,他仔细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水资源管理。 于是他改进方法,发明了"勺浇法",用勺子一株一株地给树苗浇水。 洗完脸的水用来洗手,洗完手的水再用来浇树,连洗锅刷碗都用沙子代替水。 沙漠中的生活异常艰苦。 王家人住在自己挖的"地窝棚"里,这是个半地下的简易住所,没有电,夜晚靠煤油灯照明。 风沙经常从缝隙灌进屋内,早晨醒来,被褥上都是一层细沙。 吃饭时碗底会积下一层沙子,他们戏称这是"沙漠调味料"。 王天昌老人因长期受煤油灯烟气和风沙影响,患上了青光眼,腿脚也得了严重的风湿病。 200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家庭陷入悲痛。 王银吉14岁的小儿子被确诊为脑瘤晚期。 在孩子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微弱的声音对父亲说:"爹爹,你要把那片沙漠治得绿绿的。" 这句话如同重锤敲在王银银吉心上,也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王银吉不断探索创新。 他发明了"沙木枪",这种工具一头可以挖坑,另一头是带尖的钢管,能插到很深的土层作为浇水导管。 他还修建了储水窖收集雨水,在沙漠中开辟了一条运输便道,用小四轮拖拉机运水,大大提高了效率。 经过22年的不懈努力,王银吉和家人共治理沙漠8300亩,种植苗木620多万株。 曾经的荒漠如今已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景象。 沙棘、梭梭、沙枣等植物茁壮成长,野兔、沙狐等野生动物重新在这里安家。 每到春天,新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平凡农民的不平凡故事。 王银吉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先后获得"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 但他最珍视的,是孩子们不再受风沙之苦,是家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他仍然每天巡护在这片亲手打造的绿洲上,继续着未竟的治沙事业。 每当夕阳西下,他站在绿洲高处眺望,昔日的荒漠如今已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这是他献给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礼物。 主要信源:(凉州融媒——沙漠中的绿色守望者 ——凉州区长城镇王银吉一家26年压沙植树侧记)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
浅笑对风吟
2025-09-24 14:45:27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