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决定于10月14日起对相关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中国反手一记精准反击,直

兰亭说事 2025-10-15 12:50:55

特朗普政府决定于10月14日起对相关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中国反手一记精准反击,直接让他们改了规矩。 美国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对中国拥有、运营的船舶每吨收50美元,三年要飙到140美元,连中国造的船舶都要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择高收费。 他们以为靠这招能拿捏中国航运业,无非是看到中国造船业太强势,2025年前八个月接了全球53%的新船订单,可自己拿不出像样的反击筹码。 要知道,美国造船业的家底早就薄得可怜,全年造5艘船的量,跟中国一年1700艘比起来,连零头都算不上,全球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实际只有0.5%。 更要命的是,美国造一艘大型货轮要30个月以上,中国20个月就能交付,成本还低得离谱——中国企业贷款利率不到3%,美国这边不仅融资成本高,连年薪7.5万美元的电焊工都招不到,劳动力短缺直接卡了产能脖子。 这种情况下想靠加费打压,简直是用鸡蛋撞石头。更讽刺的是,美国造船业还严重依赖外部供应链,高精度设备要从欧洲买,钢材得从亚洲进,自己连条完整的产业链都凑不齐,却想着打压全球造船产业链的龙头,未免太不量力。 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塞罗卡早看透了,航运公司顶多调整下航线,减少中国造船舶投用,可最终成本还得转嫁给美国消费者,相当于给中美贸易加了4%的隐性关税,到头来是美国自己的通胀和港口拥堵买单。 他们没料到的是,中国根本不吃“成本转嫁”这一套,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直接公告,10月14日同步反制,对美国拥有、运营、持股25%以上的企业的船舶,还有美国造、挂美国旗的船舶加征特别港务费,从每净吨400块开始收,一步步涨到2028年的1120块,精准卡准了美国船舶来华的命脉。 中国敢这么硬气,是因为手里握着实打实的话语权。全球海运95%的外贸货物靠船舶运输,而全球货物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国占八席,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占六席,承担了全球30%的集装箱吞吐量。美国对华海运贸易高度依赖这套港口网络,尤其是农产品、能源出口,根本绕不开中国港口。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把鸡蛋分到了不同篮子里,2025年上半年对非洲进出口增长14.4%,对中亚增长13.8%,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高达23.7%。 上海港、深圳港盐田港区都在拼命加开拉美、非洲航线,光是上半年就新增了几十条,地中海航运把超大型集装箱船都调去了“非洲快线”,马士基CEO都直言“除美国以外,几乎所有地方的需求都很强劲”,美国市场在全球贸易里的分量早就没他们自己想的那么重了。 反制措施一落地,美国那边立马慌了神。最先扛不住的是美国造船业,最大军用船制造商亨廷顿英格尔斯因为关键零部件供应受影响,连美军核航母生产都面临停摆风险。 他们之前还想靠盟友救场,让日本投5500亿美元帮着重建造船业,在菲律宾、澳大利亚建船坞,可这些盟友自己的造船能力连中国零头都不如,根本顶不上用。 更尴尬的是,美国海关原本放话说不缴费就扣船、禁止装卸,结果10月14日当天连缴费平台都没完全调试好,后来悄悄改了规则,不仅模糊了“中国关联船舶”的认定标准,还偷偷延长了缴费期限,之前喊的“强硬制裁”瞬间变成了笑话。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航运业拼的是全产业链实力,中国从造船到港口运营再到航线布局,早就形成了闭环。2025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连续十六年全球第一,占世界总量都在47%以上,新接订单量更是高达64%。 美国拿不出替代产能,又离不开全球航运网络,却想靠行政手段抢话语权,本质上是制造业空心化后的虚张声势。 所以美国连夜改规则一点都不意外,这不是妥协,是实在没办法。自己造不出船,又不能不让本国船舶去中国港口,更管不住其他国家用中国造的船,加费政策反而把自己的航运企业、消费者都架在了火上烤。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一堂生动的产业课:制造业和供应链的话语权从来不是靠政策打压来的,是靠一船一船造出来、一个港口一个港口建起来的。 美国要是还抱着“自己不行就打压别人”的老思路,下次可能就不是改规则这么简单了,怕是连参与游戏的资格都得打折扣。

0 阅读:0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