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康安说历史 2025-11-08 00:13:57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这话不是随口说的,实实在在戳中了现在精英人才流动的痛处。这些孩子都是各省挑尖的学霸,是国家花了十几年教育资源培养的好苗子,本该是挑大梁的料,可偏偏都奔着金融圈去了,为啥?说白了就是钱太诱人。 金融行业应届生起薪随便就能突破 50 万,头部机构给的待遇更吓人,反观那些国家急需的基础学科,前些年硕士毕业起薪普遍也就 9 万左右,这差距快赶上六倍了。换谁面对这数儿不动心啊? 尤其是寒门出来的孩子,苦读十几年,就想早点经济独立帮家里减负,选金融本是人之常情,可架不住所有顶尖人才都往一条道上挤啊。 更让人着急的是,这事儿背后藏着大隐患。咱们国家现在多少卡脖子难题等着破解啊,就说芯片吧,2025 年才九个月进口额就花了 3061.3 亿美元,全年下来得超过 3800 亿,这些真金白银其实都是在为基础学科人才短缺买单。 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是所有核心技术的根,根不牢,芯片、航天、生物医药这些产业就只能跟着别人跑,处处受制于人。可这边国家急着要人才,那边顶尖学霸却扎堆往金融圈钻,这供需压根儿对不上啊。 不光是清华的状元,现在连其他领域的精英都在往金融转。有个知名的大三甲内科医生,放着好好的手术刀不拿,面试四次非要进金融企业的医务部,就因为人家给的福利好,不用值夜班,还有双休补休 这位医生自己算过账,他比高中同学多念了 11 年书,可最好的年收入还赶不上人家的年终奖,同学早就在深圳买房度假了,他还在医院熬夜加班。 还有个前神经外科医生说得更实在,凌晨两点下手术台,刷到程序员朋友晒六位数年终奖,突然觉得坚持理想像个笑话。 2023 年的数据更刺眼,北上广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平均年薪才 28 万,同龄互联网大厂员工能拿 80 万,规培医生基本工资才 2960 块,跟互联网实习生日薪 400 块比,简直没法看。 有人说金融能拉动经济,这话没错,可历史经验得看时候。晚清废除科举后,那些没了仕途出路的精英涌进银行业,确实帮着建起了现代金融体系,还推动了工业发展。 可现在不一样啊,那时候是缺金融人才搞现代化,现在是缺科研人才破卡脖子。华为这些企业急得不行,开出 35 到 60 万的年薪抢科研人才,国家也给基础学科学生发每年 10 万的奖学金,就是想把人拉回来。 这两年材料、数学这些专业的热门岗位年薪也能到 35 万以上了,可跟金融头部薪资比还是差一截,而且好多地方科研院所的岗位薪资还在 10 到 18 万晃悠,谁能不犹豫?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种人才流向的示范效应。要是连最会读书的孩子都觉得搞科研没奔头,那往后谁来填基础学科的坑? 施一公院士担心的根本不是金融该不该发展,是怕所有精英都只盯着快钱,没人愿意坐科研的冷板凳。基础研究出成果慢,可能十年八年看不到回报,可没有这十年八年的积累,哪来芯片突破、新药研发? 那些喊着 “钱最重要” 的华科毕业生,选阿里不选医院,不是他们贪心,是制度没给他们既能守理想又能过日子的保障。 这事儿真不是靠道德绑架能解决的,不能逼着孩子放弃高薪谈奉献。关键是得让搞科研的人能拿到体面的薪水,得到社会尊重。 现在国家和企业的投入已经有了苗头,可还不够,得让待遇跟上,让晋升通道畅通,让科研成果能变现。等到搞基础研究的人不用为生计发愁,不用羡慕金融圈的年终奖,自然会有更多状元愿意来。 施一公院士说的 “出了大问题”,说白了就是人才流向跟国家需求脱节了。个人选金融没错,可国家发展不能没有扛大梁的科研人才。 金融要发展,基础学科更要有人守,啥时候这两个领域的人才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不用在钱途和理想之间选边站,那才是健康的样子。不然的话,卡脖子的坑填不上,再多金融精英也护不住国家的根基啊!

0 阅读:63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