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这位一手把铃木带起来,还让品牌在印度站稳脚跟的关键人物,当年硬是让铃木喊出“宁死不向中国低头”的话,最后以1块钱的价格卖掉合资公司一半股份,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说起铃木,不少 80 后、90 后应该都有印象,当年街上跑的奥拓、羚羊,凭借皮实耐用、省油省钱的特点,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一辆代步车。 在小型车领域,铃木的技术确实有过人之处,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和长安汽车组建合资公司,巅峰时期年销量能突破 30 万辆,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可谁也没想到,这家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的车企,会在 2018 年突然宣布退出,而导火索,正是时任铃木社长的铃木修那句 “宁死不向中国低头”。 铃木修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核心原因是不愿意顺应中国市场的变化。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逐渐从经济型小型车转向空间更大、配置更丰富的紧凑型车、SUV,而铃木始终执着于小型车领域,不愿投入资源研发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当时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自主品牌崛起,合资品牌纷纷加码本土化研发,铃木却坚持 “以我为主”,拒绝根据中国市场调整产品策略,甚至不愿意在车型升级、配置优化上做出让步。 用铃木修的话说,“铃木只做自己擅长的小型车,不会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这种固执,最终让铃木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销量连年下滑,从巅峰时的 30 多万辆跌到不足 10 万辆,合资公司持续亏损,最终只能选择退出。 2018 年,长安汽车以 1 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铃木持有的长安铃木 50% 股份,铃木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这个 1 元的转让价格,看似离谱,实则反映出当时铃木在中国业务的窘境 —— 持续亏损的合资公司已经没有太多实际价值,与其背负债务退出,不如低价转让给合作伙伴,体面收场。 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唏嘘不已,有人觉得铃木过于固执,有人惋惜这个陪伴了几代人的品牌就此离场,也有人感叹中国市场的迭代速度之快,容不得企业固步自封。 但是中国市场,这六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品牌强势崛起,不仅在燃油车领域实现对合资品牌的赶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领跑全球,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贴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赢得了市场认可。 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的核心阵地,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在这里加速推进,吸引着全球车企纷纷加大投入,拿出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争夺中国消费者。 曾经被铃木轻视的中国市场,如今已经成为检验车企实力的试金石,任何一家想要在全球市场立足的车企,都不敢再忽视中国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在中国这样快速发展、不断迭代的市场,只有顺应趋势、尊重消费者需求,才能站稳脚跟。铃木的固执,本质上是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不尊重,也是对自身优势的盲目自信。它忘了,市场永远是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向前的,再好的技术、再深的品牌积淀,一旦脱离了市场需求,最终都会被淘汰。 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从 “追赶者” 变成 “引领者”,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还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主动拥抱中国市场,积极开展本土化研发,融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浪潮。 而铃木,虽然在印度等市场还能维持一定的份额,但失去了中国市场的支撑,错过了新能源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未来的发展恐怕会更加艰难。 六年时间,足以让一个市场重新洗牌,也足以让一家企业的命运发生逆转。 铃木当年的 “宁死不低头”,最终换来了退出中国市场的结局,如今再回头看,这样的坚持到底值得吗?如果当初铃木选择顺应中国市场的变化,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