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7日上午,在某部担任警卫班长的赵保群突然接到命令:“组织上决定派你去执行一项艰巨任务,今天下午,由你带5名战士去301医院,监护一名特殊病人张续,你们到岗后,不准与他谈论政事,病房门口要用屏风挡住,不许他与外人接触,每周二或周五病人家属来院探望时,要在旁边监听,谈话内容须作记录。病人生活不得给予照顾和方便。”
抵达医院外科六病室后,赵保群第一次见到“张续”,这位老人左腿打着石膏,全身浮肿,面色憔悴,刚经历接骨手术的伤口缝了二十多针,正进行牵引治疗。
尽管伤痛缠身,老人接受康复训练时始终紧咬牙关,未发出一声呻吟。
更令赵保群震动的是,面对专案组的厉声审问,老人始终闭目沉默,拒不回应任何指控,这种坚韧让赵保群联想到自己因冤案被批斗的父亲,内心悄然生出敬意。
起初,赵保群严格遵循命令,仅在病房外值守但专案组人员变本加厉的辱骂和逼供,甚至阻拦医护人员正常治疗,让他愈发怀疑任务的正当性。
当看到老人因无法起身如厕而痛苦挣扎时,赵保群再难袖手旁观,他主动走进病房,端水喂饭、清理便盆、擦洗身体,甚至自掏腰包买西瓜为病人解暑。
为让家属多说几句体己话,他常在探视时借故守在门外回避监听,这些举动很快引起专案组不满,他们私下警告赵保群“注意立场”,却意外提出提拔他为排长作为“考验”。
赵保群以“能力不足”婉拒,坚持按本心行事。
危机在7月28日深夜爆发,赵保群刚回营地休息,紧急电话便传来噩耗:“张续”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已陷入昏迷!
他火速冲回病房,发现值班医生竟无人施救,情急之下,他狂奔一公里找来军医宋蓝发,经诊断,病人系药物中毒,罪魁祸首是中药渣中混入的剧毒洋金花籽,若服用超五钱即可致命。
赵保群寸步不离守护48小时,直至老人脱离危险,事后他暗中保存药渣试图追查,却被“张续”劝阻:“这事你查不清……我既投身革命,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老人预见到赵保群将受牵连,郑重嘱托:“若他们让你退伍,一定要来找我!”
预言很快应验,1972年11月6日,赵保群突接紧急通知:即刻带兵撤离医院,不得再接触病人,离开前他冒险潜入病房告别,才得知“张续”竟是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张爱萍。
返回部队后,他因“违反监护规定”被勒令提前退伍,两天内必须离京,回乡后的赵保群隐姓埋名,在江苏海安砖厂当搬运工,对这段往事绝口不提。
而张爱萍始终未忘救命恩人,1975年复出任国防科委主任后,他多次托部队、记者寻找赵保群,甚至通过江苏电视台发布寻人信息。
直至1986年,记者吴邦义终于在苏北农村找到这位退伍老兵,张爱萍立即寄去亲笔信与100元汇款,信中写道:“您不畏权势、不随波逐流,精心照顾受迫害同志,难能可贵。”
赵保群珍藏信件,将钱捐给当地小学。张爱萍得知后,又捐赠七十余册图书给该校。
1987年11月13日,赵保群应约赴京,77岁的张爱萍拖着伤残左腿亲迎门口,紧握他双手哽咽道:“我当国防部长时,你在哪里?为何不来找我?”
赵保群憨厚解释:“见您工作繁忙,电视里瞧着身体硬朗,我就安心了。”当晚张爱萍设家宴款待,席间含泪追忆往事。
此后他致信海安县委,为赵保群恢复名誉并补发工资,安排其到角斜镇工商所工作,此后的岁月里,赵保群十余次进京探望,直至2003年张爱萍逝世。
这段跨越阶层的生死情谊,成为特殊年代人性光辉的见证,一位普通士兵以良知冲破枷锁,一位开国上将用半生践行感恩,在历史浪潮中刻下永恒的温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