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后左宗棠致信办理西征粮台的王若农,歉意地说,你跟从我十九年,却始终不能补缺提拔,我屡次保荐你,均被人阻碍,令人扼腕叹息。 左宗棠用兵陕甘期间,重视后路粮运,整修粮道、设置粮运机构。 想想看,几万大军远征西北,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 这个数字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疼。 左宗棠深知这个道理。 从甘肃到新疆,路程有六百多公里,沿途都是戈壁沙漠。 军队要吃饭,战马要喂草,这些东西从哪里来? 总不能指望天上掉馒头吧? 所以左宗棠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他专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后勤补给网络。 在西安设立西征粮台总部,在兰州设立转运局,在归化设立驻蒙粮台,在肃州设立西征粮台分局。 每个地方都有专人负责,就像现在的物流网点一样,环环相扣。 清代镇原县档案中的公文残件,展现了左宗棠在陕甘用兵期间后路粮运的路线以及粮运机构的设置与具体运作。 这些档案告诉我们,当时的粮食运输有多复杂,需要多精细的管理。 这个庞大的后勤系统,需要有人来统筹管理。 而王若农,就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王若农,字加敏,浙江人。 从咸丰年间开始,跟随左宗棠征战南北。 别看名字不怎么响亮,但在左宗棠的幕府中,绝对是个实干家。 专门负责办理粮台局务,说白了就是管军队的吃喝问题。 你别小看这个工作。 在那个交通不便、通信落后的年代,要保证几万大军的粮食供应,得需要多大的本事? 每天要计算消耗量,要协调运输,要联系各地的商人和官府,要安排沿途的屯积点。 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军队都得饿肚子。 王若农每天要处理的事务繁重得很。 从湖南、湖北采购粮食,然后水运到汉口,再转陆路经河南、陕西运到前线。 要和各省的布政使、道台协调粮价,要和商人洽谈运输,要和地方官府协调征收。 每个月要保证数万大军的粮食供应,这工作量想想都累。 到了西征新疆的时候,工作更是复杂。 缺饷、缺粮等问题,都成为了摆在左宗棠面前不得不首要解决的难题。 光绪元年,杨柳青三千货郎随军西征,这些"赶大营"的商人也需要王若农来协调管理。 可是,干了这么多年,王若农的官职始终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还是那个幕友身份,没有正式的官衔。 为什么会这样? 晚清的官场,派系斗争激烈得很。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朝臣主张听从英国的建议,承认阿古柏侵占新疆的既成事实,集中国力专心海防。 这和左宗棠的塞防主张形成了对立。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左宗棠的人事任免自然会遇到阻力。 想想看,即使是左宗棠这样的重臣,对部下的提拔都会遇到朝廷内部的阻碍,更何况是一个没有科举功名的幕僚呢? 王若农虽然能力出众、忠心耿耿,但在那种政治生态下,升迁之路肯定不会平坦。 左宗棠是个念旧情的人,对这种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 多次想为王若农安排个正式职位,但都没成功。 军机处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资历不够啊,出身不正啊,时机不宜啊。 每次碰壁,左宗棠心里都不好受。 刘锦棠在前线负责实际指挥,并拥有决策权。 不过历史学家一般都将此归功于左宗棠,因为左宗棠在军机处力抗李鸿章的海防论并担上最高政治责任。 收复新疆这样的大功,都是左宗棠在承担政治责任,更别说保荐一个幕僚了。 光绪三年,新疆收复了,阿古柏败死,左宗棠的西征大业算是成功了。 在处理善后事务的时候,左宗棠给王若农写了信。 信里表达了深深的歉意,说王若农跟了这么多年,却始终不能得到应有的提拔,自己作为长官,心里很愧疚。 这封信后来成了研究晚清政治的重要史料。 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内容,而是因为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无奈:忠诚和能力,并不总能换来应有的回报。 王若农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有很多。 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却很难得到历史的记录和应有的认可。 可是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些人在背后的支撑,左宗棠能成功收复新疆吗? 有时候,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靠的不只是那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更靠的是无数个像王若农这样的无名英雄。
1881年,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慈禧大喜,问李莲英:“赏他些什么玩意呢?”李莲英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