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28 19:31:45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张汝京这辈子的选择,从来都绕不开“中国芯”这三个字。这位被业内称作“建厂大师”的半导体传奇人物,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美国德州仪器站稳了脚跟,跟着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做研发,后来更是牵头建起了10座横跨美、日、新等国的半导体工厂,手上攥着的行业经验能让任何一家企业眼红。 1997年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时,他心里装着的还是父亲那句问了无数次的话:“你什么时候回祖国大陆去建一座工厂?” 那会儿他本来都和投资方谈妥,要在无锡改建晶圆厂,可偏偏遇上时局变动,只能暂时转道台湾,创办了世大半导体。 短短三年时间,世大就做到了盈利,成了台湾第三大半导体企业,这让行业龙头台积电动了收购的心思。 2000年,台积电砸下50亿美元把世大收入囊中。张汝京当初创世大时就憋着股劲,计划着先在台湾建两座厂,后续的第三到第十厂全往大陆搬。可收购完成后,台积电压根不提兑现大陆建厂的承诺,这让他彻底寒了心。 就在他提出要走的时候,台积电董事长抛出了最现实的威胁:你敢去大陆,手上持有的这么多台积电股票就全都不能拿了。要知道,后来台积电的股票涨得有多疯,市值一度突破3.7万亿人民币,当初那些股票要是留着,足以让他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但张汝京就说了三个字:不要就不要。 这话不是一时冲动。他一岁多就随父母从南京迁居台湾,父母的家国情怀早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当年在德州仪器积累的建厂经验,在台湾创业攒下的行业资源,说到底都是为了有一天能把技术带回祖国大陆。台积电的股票再值钱,也抵不过他心里那股“让中国有自己先进芯片厂”的执念。 收拾行囊直奔上海时,他身后跟着300多名半导体工程师,大多是他在德州仪器和世大时的旧部。这些人跟着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说白了都是冲着他那份家国情怀来的。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亲自带着他考察浦东张江,这片土地很快就成了中芯国际的诞生地。 初到上海的张汝京没闲着,一口气拉来上海实业、高盛等16家知名投资商,特意把股权拆解得很散,就是怕重蹈世大被轻易收购的覆辙。他靠着多年人脉淘来低价二手设备,领着团队连轴转,硬生生创造了全球最快的芯片厂建厂纪录——短短时间内就在张江建起3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 中芯国际的成长速度快得惊人。从上海到北京、天津,再到成都、武汉,不到十年就铺开了4座8寸厂、3座12寸厂,还受托运营着成都和武汉的12寸厂。2004年,中芯国际成功在香港和纽约上市,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把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起点拉高了一大截。 可树大招风,台积电没打算放过他。2003年起,台积电就以侵权为由多次起诉中芯国际,2009年这场拉锯战终于有了结果,美国法院判中芯国际败诉,要赔10亿美元。那会儿中芯国际账上的现金也就4.5亿美元,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最终的和解协议里,赔偿金额降到了2亿美元,外加中芯国际10%的股份。而张汝京的离职,成了这场和解里心照不宣的条件。61岁的他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遵守着协议暂时退出了芯片领域,转头去做LED研发。 但谁都知道,他心里的“中国芯”火苗从没灭过。2014年,66岁的他又站了出来,创办新昇半导体,专攻当时大陆完全依赖进口的300毫米大硅片。短短三年,新昇就通过了28nm工艺的客户认证,硬生生补上了半导体产业链里的一块关键短板。 2018年,70岁的张汝京再启新程,在青岛创办芯恩集成,搞起了国内首个CIDM模式的芯片厂,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整合到一起。 投片成功那天,他对着员工说要拿出毅力和决心,一定要把项目做成功。到了2022年,74岁的他又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当起了积塔学院院长,把经验传给新一代半导体人。 当年放弃的那些台积电股票,如今早就成了天文数字。可张汝京从没提过后悔。从世大半导体到中芯国际,从新昇硅片到芯恩集成,他这辈子办的每一家企业,都精准踩在了大陆半导体产业最缺的环节上。 那份“不要就不要”的决绝背后,哪里只是放弃股票那么简单。那是放弃了安稳富足的晚年,放弃了行业龙头的资源加持,一头扎进当时一片空白的大陆半导体领域。他带回来的不只是300多名工程师,不只是快速建厂的技术,更是一种“中国人能做出自己芯片”的信念。 现在再看,中芯国际成了大陆半导体产业的顶梁柱,新昇打破了大硅片的进口垄断,芯恩的CIDM模式还在探索新的可能。这些成果,都是当年那句“不要就不要”埋下的种子。张汝京的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融进每一次创业选择里的实打实的行动。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