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28 17:38:15

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其实这事真不是咱们想依赖进口,实在是国内的豆子缺口大到没法轻易补上。你可能没细算过这笔账,2024年咱们国家光是吃豆子、用豆子就造了1.15亿吨,可自己地里能收上来的也就2000万吨出头,十成里有八成多都得靠进口,你说不买能行吗? 这里面藏着个关键问题,咱们吃的、用的豆子不全是一回事。日常磨豆浆、做豆腐的食用豆占比其实不到14%,真正耗量惊人的是用来压榨的豆子,能占到八成以上。 这些豆子榨完油剩下的豆粕,可是养殖业的“蛋白命脉”,猪牛羊、鸡鸭鱼的饲料里要是没了豆粕,出栏时间得拖长,肉价说不定就得往上跳。而豆油更不用说了,在咱们吃的植物油里占了四成还多,早就成了厨房刚需。 为啥国内产量追不上?耕地是第一道坎。大豆和玉米是“冤家”,俩都得占着北方的旱田,还偏偏是同一季播种。 虽说在黑龙江那边,种大豆的成本比玉米每垧地能低2000块,种子、肥料都省点钱,但算总账的话,玉米的收益还是更让农民动心。这些年为了保主粮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碰不得,水稻、小麦这些必须自给的作物得先占够地盘,大豆只能在剩下的地里找空间。 单产曾经也是个大难题。以前咱们大豆平均一亩地也就收132公斤,跟美国的210公斤、巴西的280公斤比差得远。这背后既有种子的问题,也有种植模式的限制,小农经济模式下机械化水平上不去,人工成本也跟着高。 不过最近几年有了突破,广州大学的团队培育出个叫“东生89”的新品种,一亩地能收386公斤多,是以前平均水平的快3倍,只是这种高产品种还在推广期,没来得及铺满全国的田间地头。 为了扩种,这两年各地都在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是玉米和大豆在同一块地里错行种,互不耽误。 从2022年到现在已经推了5600多万亩,每年能多收150万吨大豆,可即便这样,跟千万吨级的缺口比还是杯水车薪。而且这模式对技术要求高,得选耐荫的大豆品种、耐密植的玉米品种,还得有专门的播种机,不是所有农户都能立马掌握。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不多种点?农民心里有本明白账。就算有补贴,要是种出来的豆子卖不上价,忙活一年也不划算。 国产大豆主要供食品加工,进口大豆主攻压榨,两条线本来分得挺清,可一旦要把国产大豆挪去压榨,食品用豆就得跟着涨价,豆腐、豆浆这些家常菜都得受影响。 更别说现在豆制品加工还存在浪费,光豆渣里就有近20%的粗蛋白,要是能通过技术充分利用起来,还能省不少豆子,可这得慢慢攻关。 国家其实一直在想办法,一边推“减油增豆”的健康理念,让大家多吃豆制品,拉动国产豆需求;一边砸钱搞育种和技术,指望靠单产翻倍填补缺口。只是农业这事儿急不来,新品种培育得十几年,种植技术推广得一步步来,耕地调整更得兼顾主粮安全。 所以不是咱们非要买进口豆,实在是现阶段离不开。巴西、阿根廷涨价确实闹心,但国内产能的提升是个慢功夫,不可能一夜之间补上近9000万吨的缺口。 不过现在已经能看到盼头,高产种子在试种,复合种植在推广,产业链也在往高效里整,假以时日说不定真能把对外依存度降下来,只是眼下还得先扛过这段调整期。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