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美国针对中国造船业的精准打击,试图通过抬高停靠成本,一步步挤压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美国针对中国造船业的精准打击,试图通过抬高停靠成本,一步步挤压中国造船企业的生存空间。 然而对于特朗普的政策并不是突发奇想。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放弃民用造船业后,亚洲国家逐渐垄断市场——先是日本,后是韩国,而过去15年,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成为全球造船霸主。 所以特朗普的目标很明确,通过打压中国造船业,逼迫国际订单回流美国,重振本土制造业。 然而,现实却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由于美国造船业长期萎缩,产能和技术均无法承接大规模订单,所以美国造船业并未获得多少订单,最终受益的反而是早已具备成熟体系的韩国。 面对中国订单受阻,韩国政府迅速出手,给船厂融资担保、政策扶持,三大船企低价抢单、合作建实验室、共享设计平台,打得一手“组合拳”。 尤其是在LNG船领域,韩国企业火速填补市场空缺,季度订单量飙升,让国际买家开始重新评估“稳定性”与“合作关系”的价值。 面对订单减少的局面,中国也并没有就此放弃。像江南造船、沪东中华这些巨头,一边压成本提效率,把LNG船造价压低15%;另一边悄然转向中东、东南亚市场——和沙特签下30艘搭载AI系统的超大型油轮订单,还把自己的船舶设计软件接入“一带一路”港口,从卖船转向技术出海。某种程度上,特朗普的政策反而加速了中国船企的“多元化突围”。 当然,短期内的阵痛难以避免,不过长期来看依旧是前途一片光明,毕竟现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大多都是有发展国家贡献的,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会带动航运船只的需求。 至于美国,看似用政策“卡脖子”,实则效果尴尬:自己造船能力没恢复,连军舰都得翻新老货,转给韩国的订单里,核心模块还得依赖中国供货。这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疼的是中国,扶的是韩国,自己啥也没捞着。 美国的这场“阴谋”,看似得逞了一时,但从长远看,未必能笑到最后。中国造船业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虽然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但根基还在。只要挺过这阵风,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总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 参考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