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周总理访问朝鲜时,白天和大家谈笑风生,晚上回到住处后,就一个人喝闷酒,借酒消愁,是什么原因呢?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在江苏淮安,小时候家里不富裕,靠私塾念书,后来跟着伯父去了东北,上小学。1913年考进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毕业后跑去日本留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开了窍。1919年回国,投身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在天津当学生领袖。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路。1924年回国干大事,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与北伐。1927年带头搞南昌起义,开了武装斗争新篇章。1930年代在苏区干得风生水起,参与反“围剿”。1934年长征路上跟着走,1935年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上位。抗战时驻重庆,搞国共合作,还管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国务院总理,管经济外交,忙得脚不沾地。 周恩来这一生,真没闲着。他聪明、有胆识,对国家那是掏心掏肺,国内外都夸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别看他平时风度翩翩,其实压力大得常人想象不到。 1958年2月,周恩来带着团队去了朝鲜,主要是谈志愿军撤军事宜,顺便稳住中朝关系。那会儿朝鲜刚打完仗,金日成忙着巩固权力,中朝关系有点微妙。周恩来白天在平壤跟金日成会谈,聊援助和合作,还跑去工厂看看机器转得咋样,慰问志愿军,忙得不亦乐乎。表面看,他精神头十足,笑容满面,跟谁都聊得来。可到了晚上,他一个人待在招待所,端着酒杯慢慢喝,有时半瓶酒都不剩,眼睛盯着窗外,也不吭声。 为啥这样?白天忙活得像个铁人,晚上却像泄了气?这得从那时候的背景说起。1958年初,中国国内正乱哄哄地准备“大跃进”,可就在1月的南宁会议上,周恩来刚挨了一顿批。1956年,他主张“反冒进”,觉得经济得稳着来,别瞎折腾。可这想法没被认可,毛泽东拿出一篇文章,点名说他没“大干快上”的劲头。周恩来没办法,只好检讨,还提出辞职,但没批。他心里清楚,“大跃进”那些高指标不靠谱,可又得硬着头皮干,憋屈得不行。加上朝鲜这边,金日成也有自己的算盘,援助和撤军的事得小心拿捏。白天他得撑着场面,晚上这酒,估计就是他给自己减压的法子。 1958年从朝鲜回来,“大跃进”搞得乱七八糟,经济出了大问题。1959年到1962年,周恩来跑遍全国,看灾情、调政策,还组织进口粮食救急,尽量少让老百姓挨饿。1966年“文革”开始,他忙着稳住局面,保老干部,还把博物馆关了护文物。1970年代,他在外交上大放光彩,1971年搞乒乓外交,1972年接待尼克松,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可惜1972年他查出膀胱癌,身体不行了还坚持干。1975年,他在全国人大提“四个现代化”,给国家指路。1976年1月8日,他在北京去世,77岁。消息一出,全国哭成一片,街上送别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周恩来这辈子,真没给自己留啥,全给了国家。人家叫他“人民的好总理”,一点不夸张。 周恩来厉害归厉害,可他不是神仙,也会累、会烦。1958年那会儿,国内国外的事堆一块儿,谁扛得住?白天他得装得没事人似的,晚上喝点酒,估计就是想让自己喘口气。他这人,太负责了,明知“大跃进”有问题,还得执行,心里那滋味可想而知。朝鲜的事也不省心,金日成那边的态度模棱两可,他还得打起精神应付。说白了,他晚上喝闷酒,不是啥浪漫的事,就是压力太大,找个出口罢了。 再说回来,周恩来这人,真没啥私心。换别人,早撂挑子了,可他硬是撑着,撑到最后。1976年他走的时候,全国人民那眼泪,不是装的,是真心疼他。
1958年2月,周总理访问朝鲜时,白天和大家谈笑风生,晚上回到住处后,就一个人喝
另眼观史
2025-09-02 09:42:09
0
阅读:90